九龙山龙尾汉墓群
早就听说九龙山有规模比较庞大的汉墓群,一直无缘得见。正好下午从孟母林出来,顺便驱车沿104北行到小雪镇,下道东行二里,有一村庄,名叫---武家村。这里就是九龙山的腹地了。 游九龙山,必游武家村,村庄整洁有序,武家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武。 武家村北一里路,有一座高200多米的山,山头是种了没几年的松树林,山脚下多竹子和松柏。这里就是九龙山的龙尾了。从山下看,山中间光秃秃的,有四座石门镶嵌在山腰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汉墓了。据史书记载,这里埋葬着汉高祖刘邦的几代子孙。看来刘邦与朱元璋英雄所见略同,都看中了九龙山这块风水宝地,朱元璋的子孙葬在龙头,刘邦的子孙葬在龙尾。更为美丽的九龙山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九龙山汉墓,西汉鲁王及其亲属的 5座墓。位于九龙山半山腰处。1970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了4座,自东向西分别编为2号、3号、4号、5号墓。《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景帝于前元三年(公元前 154)封其子刘馀为鲁王,治鲁县(今曲阜县)。汉代诸王陵在九龙山周边的马鞍山、四基山、云山多有发现。但能看的只有这地了,看东西趁早,不知道啥时候就不让看了
关于九龙山汉墓群
九龙山崖壁上东西并列5个南向古墓,为西汉时鲁王陵墓。第一位鲁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馀,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改封曲阜,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直到建国二年(10年)封地被王莽废除。 陵墓均为依山凿洞,除东起第一座外,其余四座都于1970年被发掘。陵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其中西起第三座最有代表性,墓纵深全长72.1米,最宽处24.3米,最高处18.4米,前为墓道,长37.5米,宽4.6—4.8米,最高处18.4米,由人工自山表下凿山石而成,葬后以土回填。墓道北端向北凿石为洞,依次为墓门、甬道、前室、前室四耳室、后室、石龛。墓门宽2.2米,高2.5米,深4.5米,以十九块长方形石块堵塞。甬道长17米,北端东西有耳室,左右各二室。前室东西8米,南北6.3米,高4.2米,后室置棺椁,长宽各6.5米,高4.6米,北壁凿刻石龛。为排掉山体渗水,墓底凿有水道自后室排向东车马室的自然山缝。整墓凿石2900多立方米。
从山脚看四个大墓一字排开挺壮观,一条长长石阶一路往上,貌似45度的陡坡,一口气爬上山挺累,到了山上才觉得这么一路跌跌撞撞还是值的。九龙山摹崖汉墓群的气势,在中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最大的3号墓就在前面拐弯处,到了入口一看,铁门关著挂著一个牌子;上面写著『内部整修期间不对外开放』,昏倒!这又是什么情况。。。
东西并列五座古墓
这四座西汉王陵依次从东向西排列,场面蔚为壮观,一个个墓道犹如天兵天将持利斧劈下一般,整齐化一,尺度精确。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景帝于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其子刘馀为鲁王,治鲁县(今曲阜县)。从3号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以及刻有“庆忌”字样的铜印不难看出,这是第3代鲁王刘庆忌的墓无疑。《汉书》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刘庆忌薨。余下的几座应该是刘馀及子孙的墓冢。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掘了2号、3号、4号、5号墓,只有1号墓未被发掘。 每座汉墓均按皇家墓葬规格建造,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石龛组成。其中三号墓最大,全长约72米,容积约2900立方米。每座墓室均设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每当阴雨连绵的季节,山颠洪水向墓室渗透,排水系统首当其冲发挥作用,贯穿墓室的排水沟把大量渗入的洪水聚集顺流排出,再经石缝间隙源源不断的汇入山下小溪河流。这些设施不但能防水而且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古人巧妙的利用山石多滹隙的特点,来缓解潮气的肆虐。更令观者惊叹不已的是,这几座墓室均采用掏堂工艺建造,而且是利用铁钎一点点开凿出来的,宛如一块巨大的模具一次加工而成的艺术品,让人不可思议!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