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渤海,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的山海文化。初遇烟台,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从栖霞到莱州、莱阳,最后抵达海阳。在栖霞,感受甜美。深秋,汽车在栖霞的山间行驶,无论何时望向窗外,都能看见满山的红苹果,空气中,都散发着苹果的香甜。在莱州、莱阳,在莱州,寻找关于“莱”的记忆。走进莱州绚烂的深秋,在书法名山上登高望远,在水产市场感受城市的烟火气息;在莱阳,发现白垩纪时期远古的印记,恐龙存在的痕迹。在海阳,遇见山与海。在柔软的万米金滩守护日出,留下了一个人的狂欢;在浪漫的连理岛追逐日落,写下了一群人的故事;在豪放的海鱼锅大饱口福,用舌尖品味着海边最原始的滋味。在绿色的紫深采摘园辨识桑叶,采摘葡萄,吃一顿农家饭;在古老的丛麻禅院登山,访古,沉醉于秘境的深秋。
实用信息
食在烟台烟台是我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的发祥地,在烟台,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排挡,都可以吃到地道的胶东鲁菜。烟台靠海,莱州湾盛产200多种海产品,来烟台,自然少不了在吃的当然是海货,海参、鲍鱼、海蛎子、对虾,而吃海货,渔家乐是最畅快最接地气的吃法。此行印象最深刻的是海阳的渔家乐。锅下面炖鱼、豆腐,随后放入八爪鱼,再在锅上放入蒸笼,鲍鱼、黄蚬子、扇贝、螃蟹、大虾……各式海鲜依次登场。上面蒸海鲜,下面炖鱼,蒸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和激发了海鲜原始的鲜味,同时,海鲜的水份又会自然的流入鱼锅里,为鱼增添鲜味。围着海鱼锅,慢慢的等待食物熟透,这样的过程,本就已经唤醒了舌尖。当揭开盖,在热气腾腾间抓食海鲜,更有一种原始的滋味。
宿在烟台烟台在山东来说,不算是旅游热门目的地,但酒店的选择很多,可以满足不同需求。来到栖霞的第一晚住在东盛•御园大酒店,去年刚开业的酒店,基础设施到位,房间宽敞明亮,性价比高,是在栖霞相对不错的选择。在莱州入住的是新世纪大酒店,酒店位于文化西路,莱州南路、文化西街交叉口,地理位置很好,酒店又各类客房百余间,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标准间房间宽敞明亮,舒适卫生。值得一提的是酒店的自助早餐,中西结合,种类很多,味道不错,是早起的不小动力。
在莱阳入住的是鸿达龙门大酒店,地处莱阳市龙门东路26号,位于市区繁华地段,西邻体育中心,与岘河公园相对,地理位置优越。酒店干净卫生,宽敞明亮,性价比很高,是莱阳住宿较好的选择之一。
海阳旅游资源丰富,硬件设施齐全,可供选择的酒店有很多,建议住在海阳旅游度假区,海边度假酒店性价比很高,环境很好,方便守海边日出。此次入住的是海阳黄金海岸大酒店,酒店位于素有“黄金海岸”之称的海阳万米金沙滩,距离海边仅有50米之遥,地理位置绝佳。我们住的是海景豪华房,站在阳台上就可以观海景,吹海风,很是惬意。
行在烟台烟台市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腹地,区位优越。本省游客可自驾前往,外地游客可从各地乘飞机到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或者高铁到烟台、莱阳高铁站。
苹果之都,甜美栖霞
栖霞地处胶东半岛的中心位置,“六山一水三分田”,以山地丘陵为主,数百个大小山体脉脉相连,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条件适宜,是苹果种植的“黄金地带”,是烟台苹果的核心区和主产区。栖霞种植苹果的历史已有100多年,苹果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年总产量22亿公斤,栖霞苹果个大形正,色泽鲜艳,光洁度好,酸甜适中,香脆可口。深秋,汽车在栖霞的山间行驶,无论何时望向窗外,都能看见满山的红苹果,空气中,都散发着苹果的香甜。遇见栖霞,恰逢收获的季节,又怎能不去果园,用双手摘下一个个苹果,体验采摘的乐趣?来到山间果园,在苹果树下流连忘返。虽然一路都能看见苹果树,可真正走进果园,心中依旧激动。在南方长大的孩子还是第一次来到栖霞,第一次走进满山的苹果树林中,迫不及待的想要拍下苹果在树上的样子,热心的果农却早已摘下最甜的苹果递给我,“不用洗,没有农药,可以直接吃,先吃再拍。”咬了一口,便再也停不下来。酸甜、香脆,几乎在瞬间就沉迷于它的味道,就像从来没有吃过一样。一点不娇气,满山遍野都能生长,随处都能买到的苹果,未曾想,在栖霞,竟能美味至此。一个硕大的苹果吃完,嘴依旧搀着,肚子却再也装不下。这才又安心的跟随果园主边摘苹果,边恶补关于苹果的知识。苹果树下为什么会铺设银色反光地膜,树杈上为何会放置几个苹果,什么样的苹果会更好吃。从前吃多少苹果都不会知道的问题,在果园,一目了然。我们摘苹果只是一时新鲜,果农面对满树的苹果,却是饱含深情,这一个个苹果,是他看着长大,看着成熟的。或许,这个果园长了几十年的苹果树,也都是他一颗颗种下去的。然而,深情之外,他会豪爽的为我们摘下来果园里最大最甜的苹果,让我们吃饱带走。
耕读世业,牟氏庄园
栖霞苹果,只是百年,可牟氏庄园,却已经在栖霞伫立了三百余年。来到栖霞,最期待的,就是去传说中的牟氏庄园了。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随着家族繁衍和家业的不断扩大,基本建成于民国二十四年,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走进庄园,是走进牟氏家族的历史,也是走进栖霞的历史。牟氏始祖牟敬祖于明初出仕栖霞,繁衍生息。后裔择定背靠凤彩山怀抱月牙河的古镇都村建造庄园,至十四世牟墨林发迹,此后日渐达到鼎盛时期,拥有土地6万余亩,山岚12万亩,佃户村155个,房产5500多间。庄园现保存厅堂楼阁480余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分3组套6院落。各院4之6进不等,主宅坐北,仪门居南,东西两厢衔接,各院布局有序,浑然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黑漆大门上的家训引着我走进庄园。在粗看相似的院落中迷失了方向,还好,向导一直在前引路,带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院落,讲述庄园的历史。庄园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发迹,也承载着封建地主庄园的农耕文化与建筑艺术。牟氏庄园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学而优则仕”是绝大多数读书人所选择的道路,而牟氏族人却选择了归隐田园,置地农耕。在庄园内遗留的地契、酒缸、斗、簸箕、经过复原的粮仓之间,在正门上的家训之中,便能读出一部家族农耕史。门外沿街墙壁与第一进内院的墙壁上,设有众多栓牲口用的栓石,这些栓石如今早已没有了实际效用,却低调的诉说着当年交租纳粮的盛况。然而,最值得一看的,还是庄园的建筑。建筑群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建筑主次分明,同时又格调统一,浑然一体。外墙下砌经精雕细磨的花岗岩块石,上为青砖和白灰墙面,青瓦覆顶。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前后出檐很小;唯有主人楼为抬梁式木构,梁头露出墙外,挑出为檐;祭祀祖先的厅堂和会见贵宾的客厅,前出檐廊,规格最为高贵。外观低调的北方庄园中,开着一朵朵奇妙的花朵,若是不注意,很容易就错过。庄园内砖雕、木雕、石刻技艺精湛,地面和墙面铺装精细讲究。六座大门的抱鼓石雕刻各具特色;地面上镶嵌蝙蝠,铜钱;墙面或百花相连,或用石块拼铺组成各种吉祥图案。火炕砖烟囱是庄园一绝,被外墙挑出的石条半空托起,突兀耸立,既不倒烟又能防火,在实用的同时,又起着装饰墙面的作用。在牟氏庄园的光影中流连忘返,游人看似相似的一座座房屋里,都曾发生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共同构成牟氏庄园,甚至整个栖霞的历史。
长春古风,太虚仙境
来到栖霞,栖霞人时不时的便会提及全真道掌教真人丘处机。我才知道,这个曾以72岁高龄带领弟子远赴西域“一言止杀”,不时在武侠小说中客串的长春子竟是栖霞人。于是,太虚宫,便成为此行的目的地。太虚宫是由丘处机于公元1191年以其故居为观主持修建的,因太虚宫所在地名滨都里,当地俗称“滨都宫”。金章宗皇帝御赐宫名为“太虚观”。公元1207年元朝帝妃遥拜邱处机为师,赠《道藏》6000卷,驿送太虚观。太虚观盛极一时,声名远播,被誉为“东方道林之冠”。800年的风云变幻,太虚宫的建筑早已经在时间中荒芜湮没,太虚宫的盛名,也不复当年,可关于太虚宫的历史却代代相传。眼前的太虚宫是1995年在原址基础上恢复重建的,建筑本身还未经历时间的沉淀,可建筑之外的历史,已经传承了800余年。深秋,金黄的银杏叶落了一地,年轻的道士来来往往,纵是800年的太虚仙境,也留有世间的烟火气息,让人在瞻仰、仿古之外,更多了一份亲近。太虚宫有大小殿堂34座,大部分殿堂都是道观里常见的,可角落处,却意外的发现一座果园神殿。在盛产水果的栖霞,原也有跟果园相关的神殿护佑。这座极具地域特征的殿堂,虽然在众多殿堂中很不起眼,却理所当然的吸引了我的目光。长春古风,太虚仙境,承载着深厚道教文化的太虚宫,在现代的中国,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太虚宫半日,只是跟道士聊聊天,只是在宫殿外漫步,只是闻着香火的气息,没有看半本关于道教的书籍,心中,却似乎比来时清明。
银杏渐黄,月季依旧
正值深秋,银杏叶渐黄,在莱州的第一站,便来到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小草沟,整个上午,都在金黄的银杏林中流连。不知道姓名的银杏林,没有连绵成片的壮观,也没有百年银杏树的沧桑,只是乡间最平凡的秋。然而,吊床、小孩、嬉笑、打闹,这片银杏林里,是属于孩子们的秋。或坐在石凳上抬头仰望金黄的天空,或举起相机,捕捉孩子们眼中的笑意。没有旅途的匆忙,只是静静的停留,想要留住这久违的感动。后来,路上也遇见过很多片银杏林,可是,都没能像这一片那样,真正的走进,在林中,感受整个秋季。小草沟位于莱州市郭家店镇驻地西2公里,最美的,便是深秋。银杏叶黄,苹果正红,一切都刚刚好。这里没有名山胜水,却有着扎根于泥土的生活。或许,这便是家长们愿意带着孩子们从城市来到这里的理由。
莱州云峰山北麓,有一座中华月季园,是我国目前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生态月季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虽然已经过了月季盛开的季节,可来到莱州,总还是想要去看看20多万株月季是怎样在这里生长的。走进中华月季园,还未见到月季,却已经看见蓝天白云下,守护着月季园的月季仙子。原本以为,在这样的时节,早已经看不见月季的盛开,却不想,月季园中,依旧有不少花开。虽然没有盛开时节的壮丽,只是偶尔遇见一朵忘记了时节的花儿,却自有一种惊喜。微风吹过,天气甚好,这些花儿兴许还能开上一段时间,看看初冬的模样。园中,一片芦苇,在阳光的映照下,在微风的吹拂下,带来深秋的诗意。在花开的时节,芦苇或许只是月季的陪衬,可在这样的季节,却已经说不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只是各自安好。
书法名山,登高望远
知道将要去爬云峰山时,心中对这座山唯一的印象是名字的大众。这个名字的山,北京、江西、云南、四川都有一座,只是,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一座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书法名山。云峰山, 又名文峰山, 俗称“笔架山” , 传说当年赵匡胤到莱州三山观海, 回头眺望云峰, 见山形酷似文房中的笔架, “笔架山”便脱口而出,流传至今。云峰山位于山东省莱州市城南 7.5 公里,云峰山上共有手书碑记、诗赋、题名等北朝刻石二十余处,另有宋、明、清三代刻石二十处, 共计四十块刻石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并依山势的走势自然分布, 形成一座天然碑林。清晨,攀登云峰山,山并不高,却不时能发现上方或者拐角处,散落着的历史印记。这座天然碑林的开创者是时任光州刺史的郑道昭。公元511年,时任光州刺史的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21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其中,以《郑文公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最为著名,被誉为“隶楷之极”,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打开碑亭的大门,近距离观看《郑文公碑》,很难想象,幽径密林之中存在了1500年石刻,依旧如此完好。不懂得怎样鉴赏书法本身,光影映照下,字字清晰,也基本字字能辨识,事实上,碑文的内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1500年的时光流转,依旧长存。对中国书法并不了解,在观看碑文时,我依旧不知道这座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后来才知,魏碑百家齐出,风格万千,但保留至今的碑铭不过二百余件,自成流派的也仅有十家,郑道昭便是十家之一。而这座山上,便保留了21件,无论书法造诣还是刻石数量,都足以令书法学者朝圣。只是,作为书法的门外汉,我们并不懂得珍惜,只是在感叹几番过后,便被蓝天白云引着继续前行,或被树的光影吸引,或攀登到高处,迎风而立。爬到摩崖石刻的背后,吹着深秋的风,俯瞰这座城市。
恐龙之乡,白垩留痕
抵达莱阳之前,对莱阳的所有印象,仅限于莱阳梨。也是在来到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之后,才恍然大悟,莱阳竟然是我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和翼龙化石的地方,这里发掘了世界唯一完整的棘鼻青岛龙化石和大量恐龙化石,是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白垩纪地质公园的第一站就是地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第一眼,像是走进了白垩纪的恐龙乐园。在博物馆半日,对莱阳恐龙动物群、莱阳地质古生物、恐龙大家族、恐龙蛋世界有了最初的认识。放映厅里的纪录片,从白垩留痕到恐龙故乡,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深入的《远古的印记》。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去工作室探访修复恐龙化石的老师。进去时,老师正在低头修复化石,我们只是默默的记录老师修复的过程,而不去打扰。当老师的工作告一段落,却一改严肃认真的形象,用幽默的话语为我们介绍不同的恐龙化石,介绍他的工作。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保存完好,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影响,大都处于自然状态。尤其是恐龙化石,尚未进行大面积的发掘,试发掘的两处恐龙化石群原址设了保护棚。从地质博物馆出来,来到曾经的挖掘现场,在这里能够明显的看到裸露的恐龙化石,而更多的,依旧埋藏在地层中。公园里有10余条深切割的“V”或“U”形峡谷,谷的两侧为王氏群红土崖组紫红色砂岩、灰白色砾岩互层。红层峡谷蜿蜒曲折,最长的达17千米,谷底和两侧小型地质构造等地质现象发育,并富含恐龙类化石,又称为“恐龙谷”。在木栈道上望着前方的恐龙谷,向导告诉我,前方弯道处的白色区域,曾经发掘了很多恐龙蛋化石。望着恐龙谷,想象着白垩纪时代恐龙生活的情景,不禁感慨。
在恐龙谷的上方,是张和国际树化石林,目前世界最大的迁徙地保存展示的树化石林,整个树化石林有400多棵来自不同国家的珍稀树化石,根据化石产地分区。在树化石林,探寻植物生命演化的自然奥秘。
夜宿海边,守护日出
一日奔波,当抵达海阳万米海滩时,已经夕阳西下,只是在夜幕下匆匆看了一眼海岸,幸而,夜宿海边。在阳台吹着海风,望着夜色,心中便暗暗决定,一定要早起,守一场海上日出。夜很长,许是我太盼望天亮。而当天渐亮,不顾长途旅行的疲倦,瞬间便起床,匆匆的收拾好,拿起相机,从房间跑到酒店顶层,又从被封死的顶层,跑到沙滩上。并未过多等候,抬头的一刻,太阳正慢慢升起。深秋的海边,褪去人潮,回归生活。那些比日出还早,已然在海边的人,或许是早已见惯,依旧在专注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在沙滩上收获大海的馈赠,甚至不抬头看一眼。而他们,恰恰成为日出时最美的风景。细腻的黄沙,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而沙滩,依旧保留着大海来过的痕迹。海上日出的绚烂,成了我一个人的狂欢。当太阳正式升起,海岸上的人,才渐渐的开始多了,游泳、晨练,每一个人都开始了自己一天的生活,只是,沙滩上的娱乐设施依旧在沉睡,而收获了日出的我,圆满的回到酒店,开始新的旅程。
因为日出,昨天几乎错过日落的些许遗憾,也成为旅途的故事,变得美丽。昨天的日落,在中国北方最大的离岸式人工岛连理岛。连理岛耗时十年建成,紧邻万米海滩,与万米海滩同属海阳旅游区。连理岛分为东岛和西岛,中间通过连理桥相连,岛内有夏天盛开的海上千亩薰衣草、唯美的婚纱摄影基地、休闲的垂钓牧场、大型沙雕艺术展,然而,这些,我们都没能一一探访。抵达连理岛时,已经太晚,来不及看所有的风景,在去西岛的路上,在车窗外,太阳便急匆匆的落下,消失在尽头,只是带着遗憾,追赶着,想要捉住它的尾巴。然而,日落过后的久久不愿离去,在帆船下吹着海风捕捉余晖,这些都成为此行的收获。而连理岛,或许,在等待着最美的时候,再向我们伸出双手。
深入山间,沉醉深秋
对海阳的初见,其实是在紫深桑葚采摘园。被采摘园的名字迷惑,原本以为只是不大的体验园,走进后才发现,目光所及,没有边界,全都是绿色的桑园。采摘园种植有机桑葚,桑葚成熟时,会迎接四海八方的来客体验采摘的乐趣。桑葚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糅酸、苹果酸及各种维生素,有改善皮肤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错过了桑葚成熟的时节,没办法去桑田采摘,却依旧可以品尝到采摘园老板研发生产的桑葚果酱、罐头、果汁及桑葚酒桑葚茶。绿色的桑园之外,采摘园还有2万平方米的葡萄园。老板提着篮子,拿着剪刀,带着我们去葡萄园采摘,紫色的葡萄被细心的包裹着,挂在葡萄加上,吸引着我们的全部目光。今秋去过不少的地方摘葡萄,可是采摘园的葡萄,却是最甜的。采摘园里项目很多,采摘桑葚、葡萄、其他时令有机蔬菜瓜果之外,还可以垂钓、采茶、喂养小动物、体验农家生活。在采摘园逗留了很长时间,向往着这样的农场生活,没有城市的繁华,只有桑园与牛羊。从桑田回来,在老板的农家小院里喝着桑椹酒,吃一顿农家大餐,虾蟹之外,最爱的便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玉米与花生,那是乡间最原始的味道。小院带着山东大汉的粗犷,但在粗犷之外,却依旧默默的显露着主人的情怀与对生活的热爱。在这样的小院中,很容易便找回乡间的记忆。
在桑葚采摘园回归乡土,在丛麻禅院寻一场秋。到丛麻禅院,原是为了访古,却不想,被山间野性自然的秋惊艳,一再停留,以至差点误了返程的高铁。丛麻禅院始建于隋末唐初,迄今千余年,是胶东著名的佛教圣地,唐时尉迟敬德将军用过的“点将台”、“饮马沟”、“拴马桩”等遗迹依旧保存完好。虽是一个景区,但许是因为藏在深山人未识,游人很少,反而保留了自然的野性。下车后便直接开始攀登,去寻找山间的“点将台”。深秋,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一路秋色相伴,没有过于修饰的台阶,只是山间再自然不过的土路,偶尔遇见一个曾在历史上留名的古迹。阳光洒在树叶上,散发着自然的光芒。虽是在爬山,呼吸却久违的畅快,像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样一座山,不高不矮,正好适合不时来爬爬。事实上,这里游人罕至,却不时有懂得其中况味的驴友前来徒步。从山上下来,意犹未尽,穿过深秋的竹林,沿着山间小路,踩着声声落叶,来到水库,这里的秋色,因为水,变得更加柔和,像是山间秘境。除了我们,没有一个人,没有任何喧嚣,有的只是秋风吹过,落叶纷飞。只是山间的寻常水库,称不上绝世,却足够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甚至忘记了禅院本身。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