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至圣林!
年末岁尾,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走进至圣林,来拜谒孔老夫子! 孔林,亦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专用墓地。 孔林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墓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孔林占地3840亩,林墙周长5591米(一说7250米),内有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3座,古建筑116间,历代石像、石仪85对。 一座城市有一块墓地,可这块墓地比城市还要大。这种说法要是换了其它地方,您说啥都不会相信,但在曲阜,这就是事实。过去,孔林的占地面积的确比曲阜城要大许多,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地图上看,也是这样。今天,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发展快多了,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城市比墓地大了。
旅游小贴士:1、交通 公交:乘2、3、5路公交车在孔府南门下即到(5路沿途会经过颜庙); 或从孔府出来步行3KM可达,也可搭乘三轮车或出租车前往,约10元2、门票 旺季(2月16日-11月14日)40元; 淡季(11月15日-次年2月15日)30元; “三孔”联票淡旺季均为150元; 70周岁及以上老人、6周岁及以下或1.4米以下儿童免票 ;60-69周岁老人、6-18周岁未成年人及全日制学校学生,凭有效证件均可购半价票3、开放时间 4月-6月:8:00-18:00; 7月-10月:8:00-18:30; 11月-次年3月:8:00-17:30; 关门前提前30-40分钟停止售票
至圣林牌坊及神道!
至圣林门,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大门牌坊为明代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添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坊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长11.35米,宽4.40米,坊明间花板上雕"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洙水河、洙水桥!
洙水河的传说: 据说孔子73岁那年,预感到自己天命已尽,将不久于人世,在哀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之余,带领弟子出去勘选墓地。他以为墓地风水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辛劳,亲自奔波,最终选定了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圈下了一块占地18亩的墓地。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可前面还缺条河”。孔子说:“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孔子长逝之后,过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建议说:“要想让儒学消亡,应当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孔林里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将他和阙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圆了孔子的一个设计。由此可见,孔子多么有先见之明啊!原来孔子所说的“自有秦人来挑河”的“秦人”就是秦始皇。是秦始皇为孔子效劳,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项工程,也同时为孔林凭空添了一道风景。可是,一般的河都是从西往东流,而这条河正好相反,是从东往西流,一定是地形的缘故吧,却成就了“孔子坟前水倒流”的景观。
孔子墓神道及享殿!
子贡手植楷!
绕过孔林享殿,由东南角门进入孔子墓园,门内北侧有一枯干,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树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子贡手植楷”。孔子死后,弟子们从各自家乡带来名贵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弟子所植树木已无存,唯有子贡所植树尚存。其原因可能是因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各自离去,唯子贡守墓六年,为纪念其高尚的尊师品德,所以历代对其植树加以保护。
孔子及其携子抱孙墓!
孔子墓,这里是一坟地多葬制。孔林内有孔子,孔鲤,子思子三代人的墓,墓穴的安排叫“携子抱孙”。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墓在孔子墓的左后侧,这叫“携子”,孔子孙子,子思子的墓在孔子墓的前左侧,这叫“抱孙”,据说,这是子贡事先安排好的,其风水的用意是让孔子能抬眼就看到孙子,能时刻关注后代的延续,能用他智慧的眼神,使其后代代代都出能人,贤人。孔子墓上是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几个字。
孔林墓葬群!
孔林,埋葬着一代圣人孔子,但它之所以被称为“林”,并非只有孔子墓。走出孔子墓的围墙,我们一起到更大的孔林看看去。 今天,游人来孔林参观,多是在孔子、孔鲤、孔伋祖孙三代墓围墙内拜一拜就走人了,也有少数游人从孔子墓出来后,再坐电瓶车绕孔林一圈,在孔令贻墓、孔尚任墓、于氏坊几处停下来看一看。俺不这样,俺要沿着孔林的林道徒步走一圈,去看看这个植物园、碑林和文物宝库,去感受日月风水的精华是如何凝聚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树木花草上的,去领略千百年来的圣脉是如何映射在这些世世代代的碑碣古建上的。
孔令贻墓
孔令贻墓位于山东曲阜孔林东北部环林路东侧。封土东西13.00米,南北9.00米,高2.80米,为中型坟冢。孔令贻为76代衍圣公,其墓文革开始时遭到严重破坏,现存墓室为重修。孔令贻,孔子七十六代嫡孙。1877年袭衍圣公,1898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并正式主持府务。1892年署理四氏学学务。1907年奉旨稽查山东学务。1913年中华民国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为“名誉理事”,袁世凯称帝后,加封孔令贻“郡王”衔。1919年春,进京为前清废帝溥仪祝寿,蒙赏紫禁城骑马。同年秋再次赴京为继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殡,突发背疽,于11月8日在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病逝。孔令贻病逝,报纸均刊载了讣闻,还刊登了孔令贻给民国时任大总统徐世昌和前清废帝溥仪的“遗呈”,不久灵柩运回山东原籍,仪式颇为隆重。当时的国务总理靳云鹏签署了大总统令从优议恤,给3000银元治丧并派人致祭,而且派专车一列运送灵柩。还命令灵柩到之处,各地官员要亲往迎送。发丧时溥仪也下了“谕旨”,赏治丧银500元并派人致祭。这在当时是极为隆重的礼遇。
孔尚任墓!
孔尚任是清初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他的墓位于孔林东北部,距林北墙约150米,封土东西8.43米,南北7.70米,高3.13米,上写“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
于氏坊!
林著名景点之一:于氏坊。这是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乾隆年间怎么会有于氏公主呢?专门为于氏公主立石牌坊,她为何有如此高的礼遇呢?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女儿,深受乾隆喜爱,但公主脸上有一黑痣,据说黑痣主灾,破解之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方能避祸求安。皇帝召集群臣商议,认为世间最富贵之家莫过皇家,除去皇家,也只有曲阜孔家堪称富贵。但当时满汉不可通婚,于是乾隆帝就把女儿寄养在于敏中家中,取名于珊兰,然后以于家女的名义嫁给孔宪培。这就是这个石牌坊的坊主为什么称作于氏公主。乾隆三十七年,于珊兰与孔宪培结婚。大婚当天,百官来贺。,乾隆皇帝亲书“六代含贻”赐予孔宪培。于珊兰去世后,与孔宪培合葬于孔林。后道光皇帝派人建造石牌坊,石牌坊正面刻祭文,以旌表于氏。这就是“于氏公主”的来历。
孔庆德将军和孔伯华先生墓!
在孔林的中部有一座将军墓,是曲阜籍开国中将孔庆德和夫人的墓葬。 墓葬墓碑碑阳镌刻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上将迟浩田题写的:“至圣七十三代孙 开国中将孔庆德 偕夫人张金秀 之墓”。墓碑左碑侧镌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一生戎马不居功 ”。墓碑右碑侧镌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宋任穷题写的:“强军富国 一代功臣”。墓碑碑阴镌刻《开国中将孔庆德生平》,内容是:孔庆德(大军区正职)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四日出生于曲阜保宁村。一九二七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一九三零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团长、师长。抗战中,孔庆德参加过奇袭阳明堡、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历任营长、团长、冀南军分区三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孔庆德参加了陇海路、羊山集、千里挺进大别山、襄阳剿匪等战役,历任旅长、纵队副司令、军长。一九五五年中央军委授予孔庆德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武汉军区副司令任内,曾兼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和鄂豫两省三线建设总指挥,主持建设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和焦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一九八二年孔庆德将军离休。二零一零九月二十九日,孔庆德将军于武汉逝世
今年12月3日,一代儒医孔伯华先生墓碑揭幕仪式在曲阜孔林举行。孔伯华,名繁棣,字以行,号不龟手庐主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生前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顾问等职。一九二九年创办北平国医学院,艰苦办学,桃李遍天下。先生曾于一九一八年率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卫生防疫之先河;一九二九年赴南京向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主张据理力争,挽救中医于生死存亡之中;当日寇入侵我国时,其表现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民族气节,深受党和政府高度赞扬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建言中医教育事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多次接见先生称: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一九五五年先生去世,周恩来总理亲往先生寓所吊唁,政府为其建墓立碑,后因动荡墓碑遭破坏。今先生魂归故里曲阜孔林,安眠于斯,名至实归。
孔林各种朝代墓群!
走进孔林,只见坟冢累累,碑碣幢幢,奇树异木,冠盖如伞,让人想起金人党怀英“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的诗句。碑身有高有低。孔家祖训,当大官的子孙死后,立的是龙纹碑头;当小官的,立的是圆碑头;平民的,立的平碑头。现实生活中,有的是当官的,有的是平民,人不可避免地有高低贵践之分,但天年后,不都一样吗,为什么要在墓碑上还分个龙纹碑、圆头碑和平头碑呢?把活人的官本位思想带给死者,这多少有些不妥之处。时至今日,曲阜城里孔姓,死后仍然可以入葬孔林。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孔家有“三不入孔林”说:当了和尚不得进入孔林,嫁出去的女儿不入孔林,不满十八岁的死后不入孔林。还有 “五不葬” 说:出家的不葬,坐过牢的不葬,嫁出去的女儿不葬,上门女婿不葬,不满十八岁的不葬孔林。要求大同小异,但即使这样,孔林里也有坟墓十余万座。我想,孔子是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几千年的圣人,理应受历代世人尊敬。但为什么孔林要埋入那么多孔子的后人呢?如果孔林是氏族墓地,就应该与孔子墓分开,让世人瞻仰孔子,其它的由孔子的后人去祭祀、悼念、追思。孔林是让游客参观的,游客参观那么多叫不出名字的坟茔有何意义,胆小的游客,说不定心理还有些发怵哩。
孔林名人墓及明清墓葬群!
孔林内十万多座墓葬中,还是以明清之后的最多。宋以前的较少,也难以确定墓主的身份。孔林的墓葬有它的规律。在整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孔林中,他的后世子孙按照古代之“礼”,次第安葬在孔子、孔鲤、孔伋三世祖的后面与东西两侧。从航拍的视角看孔林,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孔子墓的四周;汉代墓葬多在孔子墓西北和东北一带;唐、宋、金时期的墓葬在孔子墓北面和西面;元、明两朝的墓葬多分布在林的西部和北部,只有少量的分布在中部。以墓主人的身份区别,则可分为祖孙三代墓、历代嫡孙墓、历代裔孙墓和家族女性墓。 孔林名人墓中,孔子嫡孙墓(包括历代衍圣公墓,没有断代缺失),可成为孔之骨干。如孔子墓后的树林里,有一段非常明显的砖墙,传为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墓地。孔霸去世时,汉元帝曾穿上素服到场吊祭。那位被孔末杀害的孔光嗣墓(亦说孔末并未杀害孔光嗣),位于孔子墓西北垣墙外约百米处,坟型小,为孔林五代时期最早的墓葬。中兴祖孔仁玉的墓,位于孔子墓东北垣墙外约百米处,是一座大型砖构四室墓,封土东西11·93米,南北15米,高3米,也是五代时期的墓葬。第一代衍圣公孔宗愿墓位于孔子墓墙西约50米处,是一座中型墓冢,墓前有石碑2通。衍圣公孔克坚墓孔子墓西北、游览路东侧,却是一座小型坟冢,也是明墓群内的第一位衍圣公的墓葬,墓前有石碑一通。孔林内衍圣公最晚的墓葬是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的墓葬,从东平桥出发,沿着环林路向东行驶,远远地就可以看到路东侧的这座大型墓葬,墓前有望柱、石仪、石碑等。整个墓区庄严宏阔,让人驻足留连思索。这座墓与其他墓一样,曾经遭受过挖翻焚烧。现在的望柱、石仪、石碑等,均是孔德懋女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建树。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孔林中的女性墓,如陇西郡太君李氏墓,位于孔子墓红墙西,墓前有石碑两通,是中兴主孔仁玉的继配夫人;如谭氏墓和沈氏墓,她们均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的侧室,谭墓大沈墓小,均葬在孔繁灏墓旁。此外还有乔安人之墓、杨氏墓、董氏墓、陈氏墓、丰氏墓、徐辉仙墓等。本来根据古代礼制,是主张夫妻合葬的,“伉俪之道,义期同穴”,孔林中这些女子墓的出现有各种原因,如宗教原因,死者过早不能打扰,无子嗣的妇女,家族墓地面积有限等等。孔林除嫡孙名人墓之外,还有族孙名人墓,也是最受大家关注的墓葬。如孔彪墓、孔元纮墓、孔勗墓、孔道辅墓、孔谔墓、孔毓珣墓、孔继涵墓等。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