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走进苗寨
苗寨,当然就是苗族人居住的村寨。苗族和汉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多年前,苗族部落领袖蚩尤败给了汉族部落领袖黄帝,由此开始了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虽然苗族现在是少数民族,但我们一直都承认中华三祖就是蚩尤、炎帝和黄帝,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湖南、贵州、云南的苗寨特别多,因为以前交通不便,很多都保留得很完整。只要去过南方旅行,一般都去过苗寨,但贵州黔东南的雷山县,有个西江千户苗寨,如果没有去过的话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是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行程的超大型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这里也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可以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的发展和历史。
现在西江千户苗寨有些开发过度,所以被很多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里还是值得一游的,毕竟光是世界第一的名头就已经很吸引人了,不管去了以后遗憾不遗憾,反正不去肯定会特别遗憾。而且,只要要是淡季去,你就不会觉得商业化了,其实很多热门景点都是这样,只要避开旅游的高峰,你就能发现每个地方真正的动人之处。距离西江千户苗寨20多公里的地方,还有个郎德上寨,这里开发的比西江千户苗寨晚,规模也比较小,路也不是很好走,游客也会少很多,所以更有原始苗寨的风味,这里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经常有民俗活动或表演,就像我们这次赶上的招龙节祭祀表演,就非常震撼。正是因为有了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雷山才会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和“中国苗族银饰之乡”,因此,这里是来黔东南旅行不能错过的地方。
除了苗族,黔东南州还居住着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仫佬、畲等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卷。黔东南山高路险,路面较窄且陡,弯道较多,虽然道路艰险,增加了不少的驾驶乐趣,对于驾驶员来说,这是个考验自己驾驶技术的最佳场所。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开车的时候一定要慢行,特别是对路况不熟悉的司机要特别小心。黔东南也是多山多雨的地区,下雨之后的山路路面比较滑,雨天行驶速度建议最好不要超过40公里。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自驾车前往黔东南旅游,需要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有十成的把握,有充足的山路驾驶经验。
最佳旅行时间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除了北方人可能会不太适应这里的冬天以外,其他季节都是旅行的好季节。我们这次是12月份去的,这里依然是气候温和,景色宜人。比较推荐夏天和秋天来玩,夏天景色最美,山区不热,还可以避暑,秋天气候较好,秋高气爽,景色也不错。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节日集会是展现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 正月初三开始几乎都是在欢乐的海洋里,其中以正月十五人称为“芦笙圣地”的万潮镇马田村的芦笙会,和正月二十被列为游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甘囊香芦笙堂最为传统和热闹。
交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可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由凯里到从江、榕江,经肇兴可入广西或湖南,北线由凯里到镇远,可进入黔东线铜仁、湘西凤凰一带。汽车是目前黔东南区内最主要交通工具,各县之间都有班车往来,但有些村寨如增冲鼓楼、岜沙、小黄等至今没有公共交通前往,只能包车进入。如果自驾车,从凯里经三棵树镇往台江方向走,由新建的郎西路进西江,共31公里,50分钟左右车程,从凯里方向过来的旅行者首选该路进入西江。这是目前路况最好,从凯里进西江最快的路,一路都有明晰的指示牌。班车一般走这个路,车费13.5元。如果是四个人结伴来的,可在凯里包出租车,车费在120元/辆左右。
如果是从雷山到西江,自驾车走高速25公里,半个小时左右车程,不走高速35公里,1个小时左右车程。班车也比较多,下午6点前都有,车费10元。从西江千户苗寨到朗德上寨的公路很好走,不必绕道雷山县,25公里,自驾车1小时,也有直达的巴士。西江有两个大门,从雷山方向过来到达的门在山上,是西门;从凯里经郎利到达西江的门在山下,是北门。西门和北门均有景区售票员、保安、当地居民代表三方驻守,售票员售票,保安对付不想买票的人,居民代表鉴别本地居民还是游客。从凯里和雷山车站发车的班车一般从西门进入。我们也建议自驾的游客首次到西江从西门进入,从凯里方向在距离西江2公里处,右转至雷山方向,绕西江外环到达西江,路上有清楚的指示路牌,不会迷路。在长途行驶后转过弯之后突然间一片寨子闪现在眼前的震撼不可错过,而北门进入整齐的停车场和华丽的售票处只会让你对商业化的领会更加充分。
住宿
到了苗寨肯定要在苗寨里面住宿,不但游览方便,而且也能更好地体会苗寨的特色。整个西江千户苗寨的住宿一般就是四种情况:第一种:住在山顶,优点可以俯瞰整个山寨,但是好位置的价格相对比较贵,如果是提着拉杆箱的会很痛苦,因为进进出出、上上下下都是台阶。第二种:住在半山腰,可以从半山腰看寨子,爬山爬一半,价格相对山顶好位置的会便宜点。第三种:住主道,优点出入方便,不用背着行李爬山下山,但是窗外没什么风景,价格因为邻街也比较贵一点,还比较吵闹。第四种:藏在苗寨深处,优点价格相对前面几种便宜,而且周围环境比较安静,缺点没什么风景可看。无论是酒店还是农家乐住宿价格平日都会比旺季便宜,不预定的话可以直接去看看,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和风格,多挑几家侃侃价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但旺季的周末和节假日游客肯定爆满,房价会大幅上涨,因此提前网上订房是必须的,可以在途牛根据自己的要求搜索一下的,位置、条件、价格,根据需要来选择。
美食
在黔东南大部分饮食味道都偏酸辣,因为黔东南的气候炎热潮湿,容易患上痢疾、腹泻等疾病,吃酸的东西可以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和止泻。这里主食同汉族一样以大米为主,玉米、小米、红薯为辅。最具有特色的菜就是酸菜、酸汤了。在贵州,几乎每家都腌制酸菜、制作酸汤。黔味菜肴还讲究蘸水,蘸水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等,辣椒的制作方法不同,蘸水调料的口感也不尽相同,这里面很有讲究。贵州著名风味有蝴蝶竹荪、竹筒烤鱼、八宝娃娃鱼、天麻鸳鸯鸽、金钩挂玉牌、酸菜小豆汤、肠旺面、一品大包、刷把头、卢糕粑、爱情豆腐果、苦荞粑、破酥大包、毕节臭豆腐干等等。
尽管大大小小的餐馆和农家乐遍布西江,但是客观的说,西江的饮食只能算一般。便餐的话,客栈旁边的苗疆土菜馆可吃中餐和晚餐,西江主街顺流水方向往下走有一个露天特色饮食广场,白天是菜市场,晚上有烧烤和宵夜供应。鸡稀饭是西江的一道特色菜,把鸡放到新鲜的粥里蒸煮,让粥有了鸡汤的鲜美,鸡有了米饭的醇香,而后鸡粥分离, 撒上盐巴若干,让人直流口水。一般在100元左右一只鸡。西江农户的农家乐做得比较规范,基本上有条件的西江苗寨寨民都将自己的家改成农家乐和游客接待。如果你想感受苗家的吃饭喝酒氛围,可到当地农户家吃长桌饭。
脚高天险
从台江县出发去西江千户苗寨,不用走高速,大约47公里,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不走高速就要经过这个脚高天险,这里名不见经传,也不算什么天险。路修得很好,只是比较窄,急弯比较多,悬崖比较深,慢点开也没什么危险,和那些著名的通麦天险、排龙天险、矮寨天险比起来差远了。
苗族风情
西江有两个大门,从雷山方向过来到达的是山上的西门,而我们从郎利方向过来到达的是山下的北门。据说西门比较好,北门商业化比较厉害。一到景区大门口,就能感到商业景区的华丽气氛。成熟景区也有成熟景区的好处,我们其实一路上路过很多苗寨,但都比较原生态,虽然可以看到一些穿着苗装的当地人,但和我们普通的村落也没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穿着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仪式,除非到了当地的节日,是不可能随时来随时看到的,但在景区,却是随处可见的。
不过我们是散客,即使这场面很隆重,也好像不是给我们准备的,而是准备欢迎团体游客或旅行团的,对我们爱答不理的。要是看见大波的游客过来,立刻就会吹吹打打欢迎起来。还有这些美丽苗族少女摆出来的拦门酒,也没有人过来强迫我们喝,不过只要你自己过去,也是会给你喝的。可是自己过去要酒喝,那就不叫拦门酒了吧?而且那么多人都用这两个碗,是不是也不太卫生啊?
那就只好看看苗族美女啦,反正不看白不看。苗族女装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时看到的苗族少女大多穿着便装,比较简单,像这样穿着鲜艳盛装,戴着复杂银饰的美女除了景区可是不多见的。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被史学家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后汉书》中就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诗圣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来描述苗族的服装。尤其是女性服装多达上百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苗族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也难怪人们会说,苗族是一个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
走进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现在知名度是很高的,门票100元。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里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因为湖南、贵州、云南一带有很多苗寨,而大部分苗寨都是不收费的。而古城、古镇、古村、古寨、古街收大门票都是不合理的,凤凰都取消了,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取消这样无理的收费。
从景区北门到苗寨还有1.5公里左右的距离,可以自己走过去,也可以坐景区车。景区车是套票的形式,景区北门到苗寨大门,苗寨大门到一号风雨桥,一号风雨桥到观景台,观景台到景区西门,一共四段20元,也可以分段购买。
只要是去过南方旅行,一般都去过苗寨,所以当我发朋友圈说到了西江的时候,有朋友说这里特别没意思,人多,物价高,没有什么意思,应该去哪里、哪里。但我觉得每个苗寨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这个世界最大的苗寨,还是应该来看看的。因为我们到的时候已经12月份,属于淡季,人不多,所以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现在因为是走在苗寨中,看不到整个苗寨的全景,所以感觉和走进其他苗寨差不多。
苗寨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这种风雨桥了,基本上只要有苗寨的地方就会有漂亮的风雨桥,不但方便居民生活,还可以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有五座漂亮的风雨桥,分别是一至五号,这应该是五号风雨桥。
苗寨小吃
逛古村古寨,最开心的当然就是吃小吃啦,都说西江千户苗寨商业化厉害,物价高,但可能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淡季,感觉价格还可以,并不是很高,味道也很不错。尤其要是去过日本、韩国以后,对于某些国内景区超高物价都能够从容接受啦。
黔东南的饮食味道都偏酸辣,其他地方来的游客肯定不是很习惯,所以不用考虑吃大餐,花很多钱也不一定好吃。小吃就不一样了,味道更丰富一点,而且一份的量比较少,可以有更多选择,尝尝各种风味的小吃,价格也比吃大餐便宜多啦。
这种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很吸引人,这叫苗家姐妹饭,是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过苗族传统节日姐妹节的时候,姑娘们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用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熟而成的。吃罢姐妹饭,姑娘与小伙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和民族服装,欢天喜地来到陡水河畔,参加各种节庆活动。这姐妹饭味道虽然一般,但却很独特,平时也难得吃到,可以尝尝。
这种苗家的“关东煮”,也有点像麻辣烫的意思,只不过品种没有那么多,基本都是豆制品,但是味道特别好,辣得特别过瘾。
腊肉是南方人最爱吃的美食,开始只是用来保存新鲜肉食防止变质,但后来却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成为当地人最喜欢的美食,甚至不喜欢吃新鲜的肉,而更喜欢吃腊肉。我们吃过浙江金华火腿、四川竹海腊肉、湖南湘西腊肉、皖南徽州腊肉等等,每一种都很难忘,无论蒸炒,都好吃,现在来到黔东南,这苗家腊肉当然也是不能错过的了。
这家毛豆腐,招牌又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又是舌尖上的中国,看着很吸引人。虽然舌尖上的中国说得是徽州的毛豆腐,但确实这种毛豆腐黔东南地区也是有的,我们从来没有吃过,甚至没有见到过,当然不能错过啦。
所谓毛豆腐是通过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所以经过烹饪后味道特别鲜美。
但看上去还是感觉怪怪的,发现这玩意儿能吃的人还真是挺变态。不知道为啥我看到这画面脑海中就会联想的白毛僵尸啊,我的口味是不是太重了?
还好不是生吃,而是传统臭豆腐的做法,感觉味道虽然没有想象的好,但是还可以,不难吃,只是豆腐里面的部分滑腻腻的,感觉有点古怪。不知道和徽州的毛豆腐味道一样不一样。
漫步苗寨
吃了那么多小吃,姐妹饭、竹筒饭、腊肉、腊肠、苗家“关东煮”、毛豆腐,总共才花了五六十块。不用吃午餐了,因为都吃撑了。吃饱喝足,继续逛苗寨,我们的目标是穿过苗寨的主街去一号风雨桥,然后坐景区车去观景台,看苗寨的全景。
炸鸡汉堡店都开到苗寨里面来了,这就是商业化,不过还好,招牌装饰都和苗寨的风格很统一,倒也不会觉得特别碍眼。
成熟的景区当然少不了购物的小店啦,主街两旁都是各种店面,大都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挑几家感兴趣的进去逛逛也不错。
苗族博物馆
这里还有个展示苗族风俗的博物馆,就在景区主街的正中间,建议路过的朋友一定要进去看看。其实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各种博物馆都尽量不要错过,这是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的好地方。一进门就是两个美女蜡像,水平很高,做得几乎和真人一样,非常漂亮。
博物馆一共有上下两层,囊括了服饰、家居、生产、饮食、药材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好好游览需要2-3个小时左右,走马观花的话二十分钟也就足够了。
这里开放时间是8:00-17:00,博物馆本身是不收费的,但是需要凭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门票进入,进入之后回再景区大门票上盖上公章,所以这个博物馆只能进去一次。
在这里还看得了苗族特有的“4个120”处罚方式,即违反了规定要拿出120斤米酒、120斤猪肉、120斤糯米、120斤蔬菜来赔偿,这是当地的风俗,也是当地的一种习惯法。
刚开始还觉得这个千户苗寨和其他苗寨也差不太多,但是越逛越觉得这里确实挺大,都走累了才走了一般,这还只是走的主街。因为我们是在苗寨里面,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更迫不及待想去观景台看看这苗寨的全貌了。
嘎歌古道
这里还有个岔路,通往嘎歌古道,转一圈可以回到苗寨的主路。这里可千万不能错过,“嘎歌”是苗语的音译,即为小巷子的意思,和主街上的繁华喧嚣不同,这里可以感受另一种苗族的生活。
漫步在嘎歌古道上,那些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的苗族物件倒是随处可见,如苗族服饰、苗绣作坊、苗族织锦、银器饰品、蜡染制品、苗族乐器、米酒、糍糕等。其中苗绣、苗锦、银饰、蜡染、芦笙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苗族文化品位很高。
1700多年前,为了找寻美好家园,历经苦难迁徙的西江先民来此定居,经过不懈努力才缔造了今天宏伟壮观的西江千户苗寨。这个池塘苗语叫“翁利学”,汉语就是“羊虎湖”的意思,它就是苗家先民们来西江定居最早的源头,我觉得这里应该算是西江千户苗寨最核心的景点,景色也很漂亮。
塘中竖立的雕塑,代表着早期到达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先民。早年,这口池塘面积约有一亩,水深约一米,塘内四季有水,雨时不满,旱时不干。传说塘里有水龙,是西江苗寨的风水宝地,村民爱护有加,不许乱倒脏物,还在池塘里养鱼,和水龙相互作伴,一道保村护寨、庇佑子孙、消灾去祸。
相传,最寅虎飞和卯虎飞是最早来西江定居的两位苗族祖公,他们在雷公坪居住,常下山到西江打猎,那时西江一带森林密布,沼泽很多。有一次,他们发现猎狗身上沾有浮萍,意识到有浮萍的地方是都能生长谷物之地,于是跟随猎狗来到“翁利学”池塘边,栽下了一棵枫树,认定这里是适宜居住繁衍之地,苗族先民们便迁居至此,形成了今天的千户苗寨。这虽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但这一口清澈的池塘确实是见证了西江的历史变迁,成为西江最为浪漫的所在。
真正的嘎歌古道其实是在西江商业街的两侧、吊脚楼之间的山道。这种山道宽不过两米,坡度时缓时陡,全部是用鹅卵石辅以青石铺就,既美观、结实,又耐久、防滑。拐弯抹角的古道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但也平添了许多的乐趣,随处可见的藤蔓植物穿街过巷,举目可视的标示牌,随意而温馨。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嘎歌古道里令人难忘的风景与西江千户苗寨的迷人氛围。无论你是钟情于嘎歌古道的宁静质朴,还是喜欢西江千户苗寨的恢宏气势,还是沉醉于黔东南的美丽的山水,只要你走进西江来,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一号风雨桥
终于穿过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主街,来到了一号风雨桥。桥上有很古怪的三个字“哿嗡僦”,在当地苗族语言里,“僦”是桥的意思,翻译成汉语,这座桥的名字是“龙潭桥”。风雨桥横跨白水河,两旁有能够遮风挡雨避阳光的座位可以歇歇脚。
一号风雨桥已经位于苗寨的边缘了,这里属于田园观光区,旁边有不错的田园风光。过了风雨桥,再走几步就是景区车站,这里可以坐景区车前往观景台,车票单买5元,走过去有两三公里,虽然不远,但都是大上坡,还是挺累的,建议还是坐车去比较好。要是需要回来的,可以自己走下来,一路上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
西江以前有传统的风雨木桥,但由于是全木式结构,很容易被大水冲垮,虽然几经修复却又被洪水冲毁,所以现在修建的风雨桥采用了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西江观景台
终于来到观景台,西江千户苗寨终于完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这里又怎样不好的口碑,但你要是不来西江千户苗寨,总会有点遗憾,因为这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共居住1300多户,6000余人,苗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9.5%。10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周群山环抱,白水河从中穿过,特别壮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的发展历程整个就是一部迁徙史。据史料记载和苗族口碑相传,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与黄帝九战九胜之后被炎黄合力击败,尔后又屡经战乱,被迫多次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还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诸国及欧美各地。
虽然多灾多难,但苗族却是一个非常顽强而伟大的民族,目前在国内有近千万人口,在五十六个中华民族中名列前五,多于藏族及蒙古族等,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服装、医学、天文、歌舞、建筑、刺绣、腊染等方面创造出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
二、三、四号风雨桥在这里都可以清晰的看见,可以看到每座桥的结构也各不相同。这里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梯田依山势起伏延展,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有连绵成片,气势恢宏,形成了最具特色的背靠青山、脚踩玉带、一水环流的美丽景色。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这里代代相传,被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
苗族分布很广,全国各地有多达数十个苗族自治县,更有上百万的苗族儿女星布在东南亚诸国及世界各地,但最为集中的地方还是在贵州、湖南两省,其中最大的苗寨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西江千户苗寨,这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五次大迁徙的聚居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现在西江千户苗寨由于开发的比较厉害,但要是像我们一样淡季的时候过来,或者旺季的时候避开旅游高峰,一样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感受到苗寨的风情,发现这里真正的动人之处,而且也不会觉得人多烦躁,住宿、餐饮等物价也并不高。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观景台旁边就有很多住宿的客栈,这里的住宿可是最抢手的,当然价格也最贵,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随时俯瞰整个山寨,景色最美。等到夜晚,这里还有著名的千户灯夜景,西江千户苗寨会变成灯的海洋,还可以看到苗寨呈现牛头的形状。
这里可以坐景区车继续向前,从西江千户苗寨的西门出去。我们因为要回北门取车,所以必须原路返回。这里建议大家可以考虑从观景台直接走小路下山,因为如果坐景区车回一号风雨桥,还要再次穿过整个苗寨,如果从小路直接穿过苗寨下山,走一走嘎歌古道,不但可以欣赏到更多苗寨的风景,还可以节省两段景区车票。
不过穿小路下山很容易走错,因为这里的苗寨依山而建,小路错综复杂,像是迷宫一样,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走到人家里去了。好在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就多走点路罢了,我们本来瞄准的是四号风雨桥,这里离苗寨大门很近,结果却走到了三号风雨桥。
这里是《美丽西江》演出的场地,据说白天可以凭门票免费观看歌舞表演,早上10点到下午5点,我们来得时候才下午2点多,不知道为什么关着门,难道是因为淡季不演出?晚上的《美丽西江》演出最低票价100元,时间是20:30-22:00,也不贵,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准备离开,门口的欢迎队伍依然很敬业站着,仿佛在欢送我们离开,只不过小姑娘都不见了,换成了苗族老大妈。总体感觉很不错,而且觉得西江千户苗寨物价一点也不高啊,从小吃,到景区车,再到演出票价,和某些著名景区比起来简直就算是白菜价了,完全对得起这里的景色。
郎德上寨
距离西江千户苗寨20多公里的地方,还有个郎德上寨,这里可是奥运圣火曾经来过的地方,也是非常值得一去的。这里开发的比西江千户苗寨晚,规模也比较小,以前路也不是很好走,游客也少很多,所以更有原始苗寨的风味。
从西江到朗德的公路很好走,不必绕道雷山县,25公里,自驾车1小时,也有直达的巴士,现在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的。
郎德分上下两个寨子,上寨更为原始一点,这里当然是不要门票的。朗德上寨的规模当然远远不能和西江千户苗寨相比,这是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是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
这里苗族民居的规模和开发程度都是比较原始的,可能很多游客会觉得没有西江好看,但这里的苗族风情却要比西江还浓郁,有“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之称,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访。
招龙节
这里经常有民俗活动或表演,就像我们这次赶上的招龙节祭祀活动,非常震撼。来之前完全没有准备,只是因为离得不远,顺便来看看比较原始的苗寨,看看和成熟景区有什么区别,没想到误打误撞赶上这个招龙节,大饱了眼福。
我们到的时候正在进行祭祀的准备活动,一看居然有表演,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内容,马上就跑回去停车场拿相机。由此可见我们毫无准备,本来就想随便转转,用手机随便拍拍就行了,哪里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场面。
苗族招龙节是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和苗家牯臧节一样每隔13年过一次。苗族同胞把龙视为兴风降雨的神灵,作为消灾免难,祈祷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发富发贵的要意。
我们当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赶上这十三年一次的节日,这只是朗德上寨的表演,每天都会进行。虽然只是表演,但也是原汁原味的表现了祭祀的整个过程,还是非常震撼的。
招龙前,全寨各户主共同筹资,集中商议举办招龙事宜,选定日子,确定祭师、砍龙(水牯牛)人,筹备祭物,全寨14岁以上男子被分编为若干组,分别去维修寨内、村头路尾道路、龙池等。祭物主要为水牯牛1头、羊1只、鹅1只、白公鸡和鞭炮、香纸等,每户酒1斤、米1碗、鱼1尾、糯米饭1坨。
时辰一到,牵着水牯牛、羊等祭物、带着芦笙、锣鼓等于辰日子时先从村边的维修好的龙池起沿着主峰脉象开始登山,每走到一山山顶停下来插挂一吊白纸条,吹一场芦笙,到达主峰时逢卯时,即开始举行祭祀活动。主峰由鼓主和祭师主持,其他山峰由一般人主持。主峰祭物为水牯牛1头、鹅1只、白公鸡1只,其他山峰祭物为羊和鸭。
招龙仪式开始,把酒、糯米饭、粑粑、白公鸡置于地上,然后焚香化纸,将身披绫罗绸缎,背拴木楔插6至8面小彩旗,腰上挂着6个铜铃的水牯牛,牛头朝向东方,祭师口中不停地念招龙词,不时用右手抓起一把米朝东方撒去,接着又抓一把米分别朝南、西、北方向撒去。此时,吹芦笙、击锣鼓、鸣鞭炮。
其他山峰的人听见,立即用羊、鹅举行类似祭祀。祭师又念三遍招龙词,击锣鼓三下,才收拾祭物,牵龙(水牯牛)下山,接着各山峰的人先后跟随下山,一路上吹着芦笙、唱苗族飞歌、鸣鞭炮,祭师走在前头,他一边走一边撒米,不断念招龙词。
龙来前,全村的妇女们乔装打扮,穿金戴银,人人揣着祝福,人人挑着希望,家家户户把酒、糯米饭、大粑粑摆于长桌上,手持牛角酒在祭龙坪恭候,迎接龙(水牯牛)的到来。
龙到了,祭师向他们祝福,并互饮牛角酒,祭师高呼:“龙到家家来,龙吃家家酒,家家发贵又发富。”最后问大家:“是不是?”众人答:“是。”又问:“龙到各家各户没有?”众人答:“到了。”
随后,鸣鞭炮,吹芦笙,欢歌载舞,接龙进祭龙坪转几圈后,用撑杆将牛头朝东方擎起,砍龙人手执大刀,含上一口酒突然向牛鼻眼一喷,并迅速操刀朝牛颈砍去,一般只能砍两刀。操刀人便迅速爬上旁边事先准备好的楼梯上,不准让龙(水牯牛)看见,待牛倒地身亡后方能下来。
这时,祭师将准备好的香纸沾上龙血,分给各户迅速跑回家中,表示将龙引进家里。与此同时,在羊龙坪宰羊,在鹅龙坪杀鹅。牛羊鹅倒地后,由寨主安排其他人剥牛皮、羊皮、去鹅毛。最后,留少许牛血、牛肉、牛肠肚和羊、鹅肉在祭龙坪里煮熟祭龙,其余均分给各户。当然,宰牛的场面成本太高,我们就看不到啦。
郎德上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村里的姑娘们也都盛装出席啦,虽然她们可以算是在景区表演的演员,但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苗族姑娘。
现在是淡季,所以游客远远没有参与表演的当地村民多,几乎全村的老人小孩都来参加这个招龙节祭祀活动的表演了。所以虽然这只是表演,但还是有着浓郁的苗族风情的。
这些都是苗寨的小孩,姑娘小子们一个个长得都挺漂亮。我一直觉得汉族长得没有少数民族好看,好看的都是和少数民族杂交出来的,基本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这小伙子长得太可爱了,没忍住多拍了几张。
祭祀活动结束了,苗寨的村民都散了,游客们还都有些依依不舍,在这里东瞧瞧西看看。这些祭品都是塑料模具啊,但是远远看上去还是挺逼真的。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其建筑、服饰、语言、饮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以前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信息闭塞,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举步难艰。如今,已村村通公路,家家有联通,生活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