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的这座庙距今27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丁酉年冬月,温煦的阳光静静的洒落在飘动的七彩经幡上,此刻的我,面容庄严,沿着贝子庙的敖包一步一顿的环行,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小小心愿,把手中的奶酪高高抛洒向那神秘肃穆的敖包,每一步行走,每一次扬手,都饱含着我深深的虔诚和热爱。七彩的经幡在锡林郭勒的风中猎猎作响,依稀听懂了我那无言的心愿。
贝子庙,汉名崇善寺,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行政教务殿(朝克沁殿),两侧分别为活佛殿(拉卜楞殿)、哲学殿(却日殿)、医务殿(满巴殿)、天文数学殿(珠都巴殿)。此外,贝子庙周围还建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2平方公里。
我对贝子庙的修建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庙?为什么又要修建在额尔敦敖包之山下呢?这中间还有一个故事。
乾隆七年(1742),一位西藏传教喇嘛巴拉吉尔隆德布,在草原辗转传教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贝子旗的牧民太吉家。女主人正要给蒙古包内的佛像上香,忽见喇嘛登门,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鲜牛奶,一手举着刚点燃的佛香,急忙出蒙古包门去迎客。巴拉吉尔隆德布喇嘛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便决意在此地住下来。他得到贝子(旗主官爵,低于王、贝勒,高于国公)巴拉吉尔道尔吉的资助、支持后,便在额尔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质小庙,开始传播喇嘛教。乾隆八年,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大的庙宇。 这座庙宇建成后,草原上的人们都称之为“贝子庙”,这不仅是因为此庙建在贝子旗,更重要的是它是由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主持建造的。后来乾隆皇帝为贝子庙钦赐汉名“崇善寺”。 这就是贝子庙的来历故事了。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就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贝子庙的背面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中的数字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祭敖包的时候,要心怀虔诚,默念心中的愿望,沿着敖包边环行边把手中供奉的奶酪等撒向敖包的高处,我们这样的形式其实是最简单的形式,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祭敖包的形势也隆重而神圣,有血祭,酒祭和玉祭。
祭敖包后,来到贝子庙。据说,贝子庙鼎盛时期,这里的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时曾达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达到1200名。平时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但到1945年8月,全庙喇嘛不足500名,后来时增时减。
贝子庙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颜色艳丽明快。贝子庙曾经历经苍桑,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几天之内庙顶被砸、塑像捣毁、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付之一炬。如今重新修复的贝子庙虽然依然雕梁画栋,但那些宝贵的经书却永远不复存在了。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贝子庙的法会一年四季都有,常规法会有:正月祈求会、神变会(正月十五)。二月大祈愿会、伊若乐会、却日殿念诵会。三月祈祷会、吐义姆齐图会。四月农乃读经会。五月祭祀额尔敦敖包诵经会。六月嘛呢读经会、亚日乃(安居)读经会(要求念万遍)。七月桑奇图默朗木(传大召)诵经会。八月却日殿诵经大会。九月甘珠尔经会、丹珠尔经会,纪念天降节(九月廿二)。十月献灯读经会。十一月大经堂读经会、桑托木读经会。十二月岁末除灾读经会,祭火经会等。有缘人可以参与一下。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此刻,我在贝子庙,不求来世,只修今生。旅行小TIPS1 贝子庙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区北部,即“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2 门票20元。3可以去贝子庙后面的十三敖包,祭敖包许心愿。【作者简介】雁行江湖,旅行摄影师,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317585025 微信公众号:J3175850525 微博:雁行江湖de歌)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