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黄龙游览完毕,乘车到松潘住宿。17日早上从松潘乘长途客运大巴赴都江堰。因为5·12汶川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沿途各地都在搞灾后建设。看到一些灾后景象,仍使人唏嘘不已。一路比较顺利,下午两点到达都江堰,找到旅店,放下行李,15:30到都江堰景区游览。因时间较晚,就在景区门前走了走,决定明天再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35.3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约71.63万人,户籍人口约61.88万人。都江堰市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先后荣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
都江堰风景区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下面展示照片,请朋友们欣赏。
17日早上从松潘乘长途客运大巴赴都江堰。汽车行驶在G213国道上,穿行于崇山峻岭间。8:40来到这个峡谷,岷江就在峡谷中流淌。
从山上向下看道路崎岖险峻,望而生畏,使人想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
12:36来到汶川。在行进的车上拍了几张照片,都不清晰。
对岸是一个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厂房上写着“广州援建”。各省市支援灾区建设,都在灾区有援建项目。
下午两点到达都江堰市,找到旅店,放下行李,15:30来到都江堰景区游览。
我以前来过都江堰,记得景区很大,短时间游览不完,就决定今天不进景区,只在景区门前周边转转,明天再进景区游览。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桥上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等。
南桥共5孔,长45米,宽1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有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饰有诗画匾联。南桥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桥下流淌着湍急、清澈的岷江内江水。水声响亮,很远就能听到。
地震使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南桥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必须重建。经过近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桥头楼阁,飞檐刺空,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园内通往景点的路边园林建设。树木造型独特精美,花草芬芳。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周边是修堰用的装满河卵石的竹笼。
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这是施千祥。
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做出卓越贡献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伏龙观因地震损坏,正在维修。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因此,前人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
宝瓶口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另一作用是“飞沙”,它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
对岸的二王庙已毁于地震,现正在重修,不对游人开放。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以前我曾游览过此庙。
二王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现正在重建。
分江亭。岷江于此分流,故名。是一座八角玲珑式的亭子。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与安澜索桥同被命名为中国古代五大古桥的还有: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湘子桥(又称广济桥,现叫跃进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
“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现在的安澜桥为1974年重建,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巧妙之处: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二是鱼嘴处于江弯的末端,它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此即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这是杩槎和装满卵石的竹笼。现在已不用这种古法,而用混凝土浇筑了。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