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山陕会馆是在山东聊城,晋商、陕西人的财富在建筑上表露的淋漓尽致。当听说开封有个山陕甘会馆,不由的好奇心大发,决定一探究竟。
会馆虽然为四合院式布局,但是好像没有以居住为主,这一点似乎和“驻京办事处”的定位又略有差别。恐怕更多的是为“他乡遇故知”来提供方便。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包含有左右掖门、垂花门、钟楼、鼓楼、厢房、东西跨院等。我们进院时已经是冬天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了。对于摄影来说是最好的时光,但是对于参观来说显然时间短了些。
院里的照壁上巨大的“忠 义 仁 勇”和关庙似乎跟会馆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一趟看下来我想应该是提醒老乡们出门要相互关照,做人厚道点吧。不仅要“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要相互之间真心帮衬。转身是个高大的戏楼。据说清代和民国的时候有许多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尤其是在清代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都会在这里演大戏祭祀关羽。舞台上下左右有两副十分哲理的对联:“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的毫发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院里的照壁上巨大的“忠 义 仁 勇”和关庙似乎跟会馆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一趟看下来我想应该是提醒老乡们出门要相互关照,做人厚道点吧。不仅要“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要相互之间真心帮衬。转身是个高大的戏楼。据说清代和民国的时候有许多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尤其是在清代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都会在这里演大戏祭祀关羽。舞台上下左右有两副十分哲理的对联:“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的毫发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我感觉三雕艺术到了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从这个会馆中看得出来。三雕在这里不仅是玲珑剔透,而且是活龙活现。每一组作品中的生灵和人物好像都能走出来。如果搬个板凳,端壶好茶,静静的看着光阴从三雕的缝隙间流过,无疑是件非常忘我的事儿。六柱垂花牌坊是件非常难得的古物。无论是上面的琉璃饰件,还是斗拱结构的木制牌楼,处处都透着匠心和绝艺。如果有个专家给讲讲,没个三天五天未必讲得清、讲得完。里面的传统文化、建筑工艺、民间传说无一不是精深之至。就怕是学富五车也未必都能讲透。从今天的眼光看,会馆建在开封不太合理,但是以水运交通为主的年代里,尽管开封经常被黄河湮没,依然离不开这里。最早在这里建会馆的是山西人,所以称山西会馆,晋商的力量可见一斑。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为山陕会馆。清光绪末年,又改名为山陕甘会馆。改名的缘由依然无解。无解就无解吧,真给您个解释,您信吗?历史就是这样,过去就过去了。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