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自驾游开始于2014年,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 最初拟定的路线是走京新高速(G7)去敦煌莫高窟,原因是春节期间那里的游人会少很多,而G7全线开通,也想体验一把穿越戈壁荒漠无人区的震撼感觉。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选择了另一条路线——北京—咸宁—丹江口—宝鸡—麦积山—西安—平陆—洛阳—曲阜—淄博—北京。用时9天,行程近4500公里。 路线确定了,准备工作要跟上。考虑到春节期间很多餐馆关门歇业,在外吃饭多有不便,于是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和饮料。开车出游,单反相机、镜头等也是必带的。 最后是车辆检查。去年11月才做过大保养,更换了机油、三滤、刹车液、防冻液、变速箱油、正时皮带等等,四条“F1极品飞靴”轮胎也是新换上的,才跑不了到1千公里。可以说,这辆6年多的老C5各方面状况良好,行前只需自己检查一下油液和胎压状况就可以了。
第一天(2月16日,初一):北京——湖北咸宁
初一早晨6点钟,我带着夫人驾车上路了(儿子属于“宅男”,从不参与我们的自驾游)。夫人没有驾照,全程都由我一人开车。 先去加油站加满油,之后经南三环由玉泉营桥上京开(大广)高速,一路南下。
全程1258公里,沿途车不多,中间只加了一次油。70升的大油箱跑长途还是有优势的。
第二天(2月17日,初二):刘家桥,向阳湖,老咸高,汀泗桥
第一次来咸宁,是在1969年。当年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就设在咸宁。父亲被下放到这里,母亲和我作为家属,也带着所有的家当来到此地。去年出差来过两次咸宁,探访了曾经住过的房子,上过的学校,感慨颇多(见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0ca2596d5ff71144/62829981-1.html)。之所以再次选择到这里来,是想让夫人也了解一下五·七干校的情况。 在咸宁,我们有一整天时间。 17日的咸宁,晴间多云,最高气温17摄氏度,非常适合出游。在酒店用过早餐,驱车先去了刘家桥。 刘家桥村由咸安区桂花镇所辖,明代崇祯三年始建,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第60代后裔刘伯常迁居于此后建筑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群,建筑风格具有明清古庄园的模式,被誉为“楚天民俗第一村”。 古村位于S209公路旁,乍一看与普通村落没什么两样,开车稍不留意就错过了。可当你走近它,会立刻被它的秀美所惊艳——青山环抱中,白泉河静静地从古朴的廊桥下淌过.....诗情画意,好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
大红灯笼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清脆的鞭炮声传达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参观了刘家桥,我们前往131工程景区。由于通往景区的路况不是很好,车辆有拥堵现象,于是果断放弃,调头直奔向阳湖。 1969年9月,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原名关阳湖)建立五·七干校。干校下设文化部机关、文联作协口、出版口、文物口、电影口,共分五个大队。先后有6000余名文化人从北京下放到这里,其中也包括像谢冰心、冯雪峰、沈从文、严文井、张天翼、张光年、陈白尘、臧克家、李季、冯牧、箫乾等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艺术巨匠和知名人士。 由于不熟悉地理位置,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去年来咸宁时,由当地同志带着参观过这里,院内展室陈列着一些文化名人在干校生活、劳动的照片以及他们用过的物件。也许是因为春节放假,展室的门都上了锁。好在找到了一个地方,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与五·七干校有关的名人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绝无仅有的。
离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我们来到湖北科技学院咸安校区。这里曾经是咸宁高中(老咸高)。1969年文化部五·七干校成立后,改为“共产主义学校”,干校学员的子女在这里就学。我也在共产主义学校读过书,印象深刻。
“弘德 敏行 博学 敢先”,应该是现在这家院校的校训吧。
想当年,除了上课,同学们还要在校园旁边的山上开荒种菜,闲暇时结伴去山上采野果,还与当地的孩子一起上山放牛......半个世纪沧桑巨变,绵延的山丘如今已经没了踪影,留下来的是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 下一站是汀泗桥镇。汀泗桥镇的凤凰山,曾经是文化部五·七干校十三连所在地。
很难想像,平时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与书稿打交道的文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用自制的土坯在山坡上垒起一排排漂亮宿舍。这些房屋历经数十年风雨冲刷,如今已残破不堪。
用手指轻拈,松脆的土坯随之散落,真不知道它们还能挺立多久。
凤凰山上的石灰窑——十三连是工业连,烧石灰是其“主业”。五·七战士们就是在凤凰山上用炸碎的石灰岩烧制石灰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辈们遭受的苦难是我无法体会得到的。然而,干校岁月为我反思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记忆材料。 离开十三连驻地旧址,我们前往几公里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汀泗桥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汀泗桥——始建于1247年,是湖北省最古老的石拱桥。如今,它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上面加盖了凉亭。
镇上的一户人家,门口摆放着几件“古董”,男主人喜欢收集和把玩这些老物件。
镇东口的两眼古井。当年,十三连还没有打井的时候,要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拉水吃。周末,有人带着换下的衣服,从连队步行四五里路来到这两口井边,洗过的衣物就近拉根绳子晾晒,然后去镇里闲逛,买点日用品,回来衣服也基本上晾干了。
两口古井内水量充盈,距离如此之近,应该是相通的。但据说其中一口井里的水要比另外一口井里的水好吃,井沿的现状似乎佐证了这个说法。
岸边的梅花。 我们一直走到潜山森林公园才折回酒店吃晚饭。
第三天(2月18日,初三):丹江口。五·七干校旧址,丹江大坝
第二一早醒来,但见阴云密布,天气预报今天有小雨。我们在酒店吃过早餐就退房出发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丹江口市。
京港澳高速—福银高速,全程466公里。途经山区,限速较多。
选择丹江口作为本次旅程的一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原文化部五·七都干校设在咸宁,后因一些老同志难以适应艰苦的劳动生活,便于1971年设立了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均县(今丹江口)分校。各连队的老弱病残转到这个分校,其中包括沈从文、李可染、冯雪峰等。父亲当时已年界六十,也被安排来到丹江口。这里半天劳动半天休息,各方面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分校地点在文字605厂(其前身是上海字模二厂,1964年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整体迁至均县)旁边。 我在丹江呆了1年多就先回京上学了,40多年前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据说那片曾经住过的红砖房早就成了菜地,现在只剩下一个礼堂了,能否找得到还很难说。好在导航里有“文字605厂”,找到了这个厂基本就到地方了。
有几个工人正在装运货物,向他们打听干校的事情,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也难怪,三五十岁人是不大可能知道的。
顺着山坡往上面走,路边有一片菜地,很有可能这里就是当年的红砖宿舍所在地。
偶遇一80多岁老者,他说他一直住在这里,知道有个五·七干校,后来房子都拆了,只剩下一座礼堂,就是眼前这个经过重新粉刷的两层建筑。
这次在丹江找寻干校旧址,结果已经大大超过了预期。难得碰到一位知情的热心老人,虽然他的记忆是零散模糊的,但我确认,这里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触景生情,当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手拿弹弓进山“巡猎”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向老人道谢后,我们前往预先订好的丹江口龙山宾馆。
这是一家老宾馆,规模很大,设施有点陈旧了,但距丹江口水利枢纽仅有几百米,方便游览大坝景区。
办好入驻,放下行李,我们步行前往丹江大坝。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对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乘“长江”舰视察长江时,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工程于1958年9月1日开建,1973年完成。后期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26日动工,2014年12月12日完工。现坝顶高程176.6米,长3.5公里,水库库容290.5亿立方米。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设计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后期调水120-140亿立方米。
丹江口大坝。 1971年来丹江时才读初中一年级,曾到大坝上玩过,当时大坝还未竣工。
水轮机转轮——水轮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上游水库中的水经引水管引向水轮机,推动水轮机转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是1995年丹江口水利发电厂2号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更换下来的发电机转轮,由前苏联乌拉尔电机厂生产,竖轴半伞式钢质结构,重140吨,外径6.1米,由14片导流叶片组成。
饮水思源,我家住在北京的南城,是南水北调工程较早的受益者,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水的硬度大大降低了(官方的数据是水硬度从近400降到了100多),烧水基本上没有水碱了,家里的软水机也处于“下岗待业”状态。

从大坝上下来,交还了安全帽,整个参观就算结束了。出来的路上有个丹江口水利工程展览馆,门票10元,进去看了看。里面展出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图片介绍和有关新闻报道。
第四天(19日,初四):丹江口——宝鸡市
第二天早饭后,启程前往下一站——陕西省宝鸡市。到甘肃天水看麦积山石窟,落脚点选在了宝鸡,距麦积山只有100多公里,走宝天高速很方便。
丹江口到宝鸡有560多公里,走福银高速和连霍高速,沿途多山,很多路段限速80公里。
入驻位于宝鸡高新大道的锦江都城酒店。事先在携程订好的,但酒店并未收到预订信息。经捷程与酒店沟通后顺利入住。捷程还因此次失误给了我105元的补偿金。

离酒店不远处就是小有名气的令氏家外家,经营特色小吃,里面坐满食客。小吃品种丰富,两个人吃也点不了太多。对面坐的是一位带着女儿的年轻的母亲,她们是本地人,经常过来吃。我夫人就请她推荐了几样,一共才花了58元。
吃罢上街闲逛消食。这是始创于1940年的宝鸡中学。
第五天(20日,初五):麦积山石窟,西安
第二天一早起床草草吃了点东西,7点钟天还没亮我们就退房出发直奔麦积山石窟。
沿着连霍高速(宝天高速)一路向西,150多公里,途中经过大小隧道20个。
手机高德导航指示由党川出口下高速,在收费站问了一下工作人员,他说从前面的天水东出口比较好。于是又调头回到高速路上。天水东出口到麦积山的路程不远,很好走。
这次大老远的来麦积山玩,缘于自驾莫高窟计划的取消。作为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独具特色,况且离这次旅行经过地丹江口—西安一线也不算太远。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高142米,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秦岭西段北麓,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洞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为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石窟泥塑造像具有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到得比较早,游人不多。景区门票70元1张,摆渡车往返票价15元1张。
五代时期文学家王仁裕《玉堂闲话·麦积山》,后收入《太平广记》(宋)。
石窟入口旁的瑞应寺,它是麦积山石窟的附属寺院,是一组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东崖大佛(13窟),始凿于隋朝的“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与普贤、文殊菩萨。
上七佛阁(散花楼),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距地面80米,石窟高15米米,宽31.7米,深13米,是最壮观的仿木构建筑的巨型殿窟。七大龛外顶部壁间墙面各有一幅北周时期的壁画。
第六龛上方的 薄肉塑飞天壁画(供养飞天)。“薄肉塑”技法是立体浮雕和平面绘画的完美结合,其中人物的面部、手脚等肌体裸露部分,均用一层薄泥塑出,凸起在画面上,剩下的画面余部则全部采用彩绘而成,以达到更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是无等等”是清初书法家王了望晚年游麦积山时题下的,后人制作成牌匾。
第191窟(西魏)。从莲花里化出的化生金刚,也称为花心金刚。
很多窟龛都用木框和铁丝网保护起来,参观效果大打折扣,有的里面黑乎乎什么也看不清。
走连霍高速,320多公里。至宝鸡一段与来时一样,有很多隧道群,过了宝鸡路况就好多了。路上下起了小到中雨,到了西安雨也没停。
麦积山隧道全长12.29公里,比我们之前走过的山西虹梯关隧道(全长超过13公里)略短,不过限速更加严格,每小时60公里。
宾馆后面的停车场是升降式车位,空间很窄,倒车入位是技术活儿。
出了宾馆向左几百米就是地铁2号线的南稍门站,向北坐两站到钟楼站下车。
步行前往回民街。回民街是西安特色小吃最集中的街区。
一碗biangbiang面,一碗裤带面,口味一般,价格够贵。
第六天(20日,初六):秦始皇兵马俑,平陆大天鹅景区,陕州地坑院
兵马俑位于西安东北,回程正好顺路。夫人已经来过过两次,因此她留在车内休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门票淡季120元一张(60岁老人没有优惠,70岁后免费),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和秦始皇帝陵丽山园。两个景点相距2.2公里,可乘坐免费旅游专车往返。很多人或许是没留意票面上的提示,或许是觉得兵马俑才是重点,所以只参观兵马俑。我属于后者。
虽然是春节长期的最后一天,前来参观的游客还是不少。
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里面光线昏暗,人多,空气也不好,直接出来了。
走马观花看了一圈,又赶往下一站——山西平陆县的大天鹅景区。
沿着连霍高速行驶200多公里,先进入河南,再由三门峡过黄河到山西,右拐不远就是大天鹅景区。这个景区离地坑院很近,所以就捎带着看一看。
进了景区大门,前面就是黄河湿地,远远地就能听到大天鹅的叫声。
从大天鹅景区到陕州地坑院,只有20多公里。节日期间,景区周边改为单行线,要多绕几公里山路才能到达。
门票上写的是地坑院+2018陕州灯会,票价也从平时的几十元的涨到了100元,我们买的是50元1张的半价票。
对地坑院总体感觉一般,没有想象中那种原生态的味道。很多自然人文景观一旦成为景点就变味了。
离开地坑院前往洛阳,还是走连霍高速,全程170多公里。因前方发生交通事故,途中堵了20多分钟。
到达住地后天已经黑了。这是斯维登服务公寓开业不久,在一幢高楼的12层。房间面积很大,还配有厨房,卫生间里有一台海尔洗衣机,设备都是新的。我们自己熬了小米粥,在附近超市买来油菜焯了一下,与自带的榨菜相拌,配上炸花生米,就着点心、水果等,凑合着吃了一顿。夫人用洗衣机把换下来的衣服洗了。空调热风在偌大的房间里显得不那么给力,还好被子比较暖和,并没有挨冻。
第七天(21日,初七):龙门石窟,曲阜
早晨起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吃过早饭,收拾停当,退房,驱车前往龙门石窟景区。
2015年我们去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主要洞窟大都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而龙门石窟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始凿的,经北魏至唐朝不断辟建,现存2100多个大小洞窟。就风格来说,云冈雄浑粗犷,龙门细腻柔美。相关的介绍有很多,就不详说了。龙门石窟门票100元1张(我们依然是半价票),包括4个景点: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
公寓离景区停车场只有几公里,一会儿就到了。停车场售票处离景区还有几公里路,可以选择乘坐景区的摆渡车,票价是10元(单程)。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
宾阳中洞——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的。
万佛洞——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雕有整齐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依崖雕造的大型群雕,始建于唐高宗时期。主佛卢舍那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传说为武则天的化身,是依照武则天本人的相貌塑造的。大佛前牡丹绽放,姹紫嫣红。
佛像造型趋于女性化,双眉弯如新月,嘴角略微上翘,双目宛如一泓秋水,向下凝视,与瞻仰者的目光相对而视。
东山石窟的可观赏性比西山石窟差了不少。“西方净土变龛”和“千手千眼观音像龛”看上去模糊不清。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
蒋宋别墅——1936年,为督视“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亲抵洛阳部署军务,并在此度过自己50岁生日。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洛阳分校主任、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的祝绍周,为迎接蒋宋夫妇及其要员随行,联合河南省府,大兴土木,修建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以示忠诚。
石楼——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时,因喜欢清幽雅致的香山寺,经常在这座石楼坐朝。在一次春游香山寺中,她在石楼主持了“龙门诗会”,留下“香山赋诗夺锦袍”的典故。
白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入园后还要走很多路,因夫人体力消耗较大,遂放弃参观。
看完了石窟,买票坐摆渡车返回停车场。午饭就在车上解决:一盒自热米饭,一盒方便面。之后前往山东曲阜。
从洛阳到曲阜走连霍高速、日兰高速,全程470多公里。
到达曲阜后入住阙里宾舍。这家酒店就在孔府孔庙旁边,有停车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第八天(22号,初八):孔庙,孔府,淄博
第二天上午按计划是参观孔庙和孔府。 夫人以前来过,这次她懒得进去了。景区对60岁以上老人免票(刷身份证)。 曲阜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它是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1961年,“三孔”(孔庙、孔府、孔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孔府——是孔子嫡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1377年始建。
金声玉振坊——石刻,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金声玉振"为著名书法家胡缵宗于当年题写。
棂星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棂星门”三字为乾隆皇帝手书。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太和元气”是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将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易名为“至圣庙”。
洪武碑。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之御碑。
永乐碑。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所立,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曲阜孔庙,朱棣便亲自写下了这幢御制孔子庙碑文。
康熙御碑。此碑是为纪念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来曲阜的朝圣活动而立的。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重65吨,是孔庙1372块碑刻中最重的一块。据载,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康熙帝在北京制成此碑后,由通州经京杭大运河运至济宁,待腊月天冷封冻后,借助于冰的滑动力量,用牛车运来曲阜。
大成殿——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它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鲁壁——原为孔子故居的墙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墙内。孔宅故井——相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清乾隆皇帝祭祀时曾饮此水拜师。
重光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因上悬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平时关闭,只有在孔府大典、皇帝驾临、迎接圣旨、祭孔、婚丧等大典活动中才可打开。
石流——挑水夫将水由此倒入,隔墙流进宅内水池,供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及眷属使用。
三堂明间正上方,悬挂着乾隆御赐匾额“六代含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来阙里朝圣,值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与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六代同堂”,遂赐此匾。
后花园里的一幅壁,是民国时期孔府的一位家人所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画中的路都朝向看画的人。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这次因时间等因素就不去了。退房后前往淄博。目的不是旅游,而是出诊。身为中医大夫,夫人退休后仍发挥余热,行医不辍。
曲阜离淄博博山区不到200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第九天(24日,初九):淄博——北京
“行程2”是大年初一从北京出发进入高速时才“归零”的,加上之前跑的十几公里,此次自驾游的总里程近4500公里,平均时速76公里,平均油耗每百公里7.2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