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在心---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记行 (游记) 贵州篇
晴隆山城小县,于黔西南莽莽群山峻岭之中如微地形之渺小。城市功能在此渺小之地日夜运转,白日喧嚣,夜晚降临,灯火璀璨,别有精彩。晴隆虽小,名气乃大。抗战期间为史迪威公路交通要道,其鸦关"二十四道拐"闻名遐迩,美国援华物资由缅入昆,经此运往陪都重庆及各战区,保证中国抗战之需。路如线牵连国人之心。 出滇之罗平"九龙瀑布群"北上去黔安顺之"龙宫" ,老婆想一观"二十四道拐",顺路随行。入黔兴义再向西北,于晴隆前"沙子"下高速,穿"史迪威小镇"前行,突觑前方有炮台伫立,甚觉眼熟。刹车慢行至炮台下,路左侧有碑刻,方记起"二十四道拐"第一拐在此。右侧炮台广场今改收费停车场,栏杆横至,变化真乃日行千里!如不眼熟踌躇岂不一闪而过乎?直行绕山或爬行此"拐"进晴隆,此时颇费神思。 丁酉年初春,与友抵晴隆,亦费神思。"二十四道拐"觅而不见。山城里出外进询问无果,午餐问店家依旧指东道西不确定。孤陋寡闻莫怪,换之你我常住此地,有车谁大路宽阔不行行此路?无车又谁走此路耶?此路专迎吾等自驾游客也!再入城依无果,返回偶见一破旧影背似有字,近观"二十四道拐"之简介,箭头所指前行即到。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前行之路破旧不堪,右转始见其"拐"真容。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县城侧为第二十四拐,下行至底为第一拐,一拐外柏油大道可翻山进县。"二十四道拐"距县最近,上行不过三百米也!然又最为艰难。其修于鸦关,坡度六十,如铺柏油实乃平常之路。至今八十余年,仍可行车。路宽可双车并进,弯处路肩向内倾斜,避免车惯性外甩。如今之高速匝道过弯向内倾斜同。可见八十年前修路之理念,技术之先进。路内侧有泄水沟渠,雨季水从上下路间斜坡流入排出,不冲路基。今仍可行车于此举措密切相关。 路可行车,然土石山路终不如水泥或柏油,整体路型存在,路面惨不忍睹。中低边高,凹凸极致。从上至下无一平整之处。弯急坡缓路颠簸,直路土少,弯路石多,然路床坚硬。行其中称踯躅不为过。此时,身前倾,背直立,方向盘双手握住紧松适度。前倾为观路,沟坎易躲,过弯可辨外沿不得逾越。上山容易下山难,车亦相同,路面已陷边坡更倾,死弯坑凹易托底,大弯勿及时修正亦有颠覆可能。边行边数"拐",脚始终未离刹车半寸。直至出一拐入对面广场方舒一口长气!然,上至下不为完美。此时二抵第一拐,亦算鬼使神差,岂能错过耶?犹豫片刻,左转直上第一拐。时七八拐正施工修葺泄水沟渠,路中左一拢沙右一堆石,上行本就下观路况难,拐弯先观直路路况,脚在油门未离,保持车不偷懒。还须谨慎前方之阻,以免剐蹭。左盘右绕,路依旧破,爬行缓慢,终至第二十四拐有惊无险完美穿越。 两次行,初次于上至下,二次从下抵上,四十八拐,可谓完美。完美之处还在于两次车况完好亦未遇反向之车。不知此况如遇何如?想两车交汇均向里倾斜,直路谨慎亦可行,弯路危险重重矣!如车抛锚叫天叫地谁应? 开车走"二十四道拐",体验曲折之险之艰难。高处观其雄姿其曲线之美更使人振奋。观景台远眺,群山黛绿,承载其辉煌与沉寂之路在山一坡徘徊回旋上下,历史长河之曲折全部刻写于上。此路设计之人,胸襟博大,眼光独到,此路修建之众,身体力行,无怨无悔。在烽火连天之岁月,晴隆三万又八千民众手提肩扛挥汗如雨,年内修通,美军工兵又七年后维护保养警戒直至日寇投降,始终保其物资大动脉流动不衰。丰功至伟!让人观之赞叹之余,又有一番感慨!左侧山岭立大字十个,蓝底白字"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乃晴隆人之心声……! 晴隆处深山无声无息,永载史册,"二十四道拐"乃丰碑,晴隆人心中永刻。路已破旧,为缅怀抗日历史,保留其貌至今。"二十四道拐"承载不平凡之历史使命,实乃生命之路,历史之路也……! 玩儿的命 游于2017.3.21 后游于2017.10.29 补写于2018.2.19戊戌年正月初四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