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宫特观,接比相连。云起波骇,星布弥山。 ——(汉)刘歆《甘泉宫赋》 淳化,梁武帝村,位于陕西省淳化县铁王镇。"凉武帝"村名由来是取"武帝纳凉之地"也。 甘泉宫,一个令人神往之地,王昭君从这里出塞,秦直道从这里作为起点直达匈奴腹地,遥想当年,汉武帝在这里发号施令,卫青、霍去病自这里带领百万兵甲沿直道直上,将匈奴驱于阴山之北,终不敢南犯。这就是甘泉山下的甘泉宫,中国秦汉史上闪亮的一页。 我们看完了秦直道遗址, 不远处就是汉甘泉宫。甘泉宫有两处,一为秦甘泉宫,秦太后居所;一为汉甘泉宫,原为秦代林光宫,汉武帝改建,成为汉代最大的离宫,规模仅次于长安。汉武帝时常在此避暑,很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包括戾太子案时,武帝也在甘泉宫。 汉甘泉宫在今日淳化县凉武帝村,一看到这个名字,笔者立即想起《明史*蓝玉传》里这个细节:“初,帝欲封(蓝)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知道了吧?凉,性情凉薄!非常适合汉武帝,所以至今村名“凉武帝”。钩弋夫人,汉昭帝之母,立子杀母的牺牲品,也是武帝所为,不是“凉武帝”是什么? 远远就可望见两个大土堆,应该是双阙遗迹,考古已发现四边围墙,及多处建筑遗迹,因为时间紧,没有细细观看。有人质疑此处非汉甘泉宫遗址,理由是不在山中,炎热不够凉爽,不符合“避暑”的要求,然而我所去当日,天气虽热,登上遗址却清风四起,观察四面地形,发现甘泉宫建在一处高阜,四面地势矮,故凉风爽然,炎热之说,不足信也!
远在战国时期,就建起了云阳宫,秦代又建林光宫,西汉初期扩建众多宫观,名日甘泉宫,山因水得名,宫因山得名,当时占地约173.5万平方米,有宫观百余所,是当时除长安城未央宫之外的第二大宫殿群,也是当时的陪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甘泉宫中为台室,又作画天一、地一、泰一各神。《史记·孝武本纪》载:"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唐《括地志》描述甘泉宫道:"宫周十九里,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宫皆有邸舍。"秦始皇时曾建甘泉宫前殿通于骊山,汉代更加扩建。甘泉宫也称为云阳宫,位于淳化甘泉山,其故基原是黄帝的明庭甘泉之地。汉武帝时扩建,周围十九里,离长安三百里,可以遥望长安城。汉武帝常于五月开始在此避暑,八月回都。门外有两个铜人,其南与甘泉苑相连。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这里就成了避暑行宫,每年五月,汉武帝都要带领精锐御林军和侍从浩浩荡荡一路自长安出发,来到这里避暑狩猎,读书练兵。如果说当时长安是一个政治文化的繁华闹市,那么甘泉宫便像一所安静的乡村庄园。汉武帝在这里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避暑,他在这里静悟,他在这里反思,他在这里谋划更宏大的治国宏图。当时的北国正是单于控制的势力,凶猛的马上民族时刻都在盯着中原这块肥肉,汉武帝以他超人的气魄和胆识,指挥了一次又一次与匈奴人壮烈战役,眼前,那条掩藏在山间草丛中的秦直道,昔日里,曾是战车隆隆,铁骑铮铮,卫青、李广、霍去病等这些威震九州的英雄,他们曾从这里一路高歌,所向披靡,直至匈奴俯首称臣。
甘泉宫昔日不仅林木茂密,物产丰富,且气候凉爽,雨水充沛,更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交融的邸站和对峙的前哨,处于中原文化与异族文化频繁交流与融汇之地,自西周直至秦汉,这里不知上演了多少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民族大幕正剧,同时,也曾上演云陵之中可怜女子的深宫秘史,为此,有专家在评论甘泉宫时,感慨地说,若少了甘泉宫,中国的历史就少了不少动人之处。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