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原名睡佛寺,始建于宋代,清雍正《云南通志》载:“法华寺在(安宁)城东十里洛阳山,宋大理段氏建”,又有明代曹学全《大明一统名胜志.云南府名胜志》载:“州东十里洛阳山,大理段氏凿罗汉十八躯于其上,建法华寺以居之”,从这上面看法华寺当是先有窟后有寺的。
法华寺以石窟艺术著称。这儿林木葱笼,群鸟鸣啭,洞泉幽邃,岩壁如削。岩壁之上,古窟棋布,窟内雕凿石佛多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石窟艺 术之一,196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0月,有外省媒体报道:素有云南“龙门石窟”之称的法华寺石窟遭损坏,“佛头被敲碎,再被人恶作剧画上狰狞图案。”其实对法华寺的破坏源于四十年前的“破四旧”运动,法华寺珍贵的文物均在那时被破坏,在那年特定的年代,对佛像甚至使用了枪 支 炸 药等工具,实在令人叹息。
上周公司派我去安宁送货,回来有机会路过法华寺,顺便拐上去看看,时值隆冬,本来应该是封山防火期,但可能由于我开的是辆面包车,守山人员以为我是送货上去的吧,连问都没问一声就让我混进寺了,HOHO.....
法华寺的停车场,右边是客堂等香客休息地,正前方和上面新修了两个小殿。
一九六五年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知道后来这一批省级文物如昆明金殿,大理三塔,孟连宣抚司署,建水十七孔桥现在都已经升级为国文了,而法华寺却变成这个模样,唉!一声叹息......
整个法华寺石窟可分四个部分,这里的是十八罗汉石窟。
十八罗汉共19窟,小的18个窟内雕有18尊罗汉,故人们又称此崖为罗汉崖。石窟分三层布列,参差不齐,最高一层有9龛, 中层有6龛,下层3龛,共18龛。
每窟均高0.8米许,拱顶,内雕0.6~0.7米罗汉一尊。
十八罗汉窟下的最大这一个有可能是清康熙年间安宁知州高珍重修法华寺时加刻的,上有高大人所题“晚照”二字,日期为康熙44年(1705年)。
"夕阳晚照"是安宁八景之一。可以想象当金色斜阳洒在佛龛,佛光普照之景,所有石佛都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十八罗汉窟下方是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窟,由三个佛龛组成。
而下面的观音像和地藏像则是并列其间,算是法华寺保存稍好的佛像了。
左边为地藏菩萨,右边为观音菩萨,均头戴花冠,身披通肩袈裟,背后有二层光圈,上环呈桃形,压在下环之上。
两尊菩萨各高 1.5米许,是法华寺内仅次于睡佛的最大的造像。
邻窟这个已空,地上放置着一个不知哪个窟移来的石像。
释迦涅盘像是法华寺最大的佛像,睡佛长4.25米,高1米,天庭饱满,鼻正口方,两耳垂肩,卷发为珠,通身袈裟,袒胸跣足,右手微托后脑,静睡于石枕之上,头南面东,曲肱半睡,神态安详。
"涅盘"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
涅盘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大乘佛教认为"涅盘"是成佛的标志。
释迦涅盘是在公元486年,当年佛陀80岁,传教45年。
佛陀身上那些小圆孔,是当年留下的弹孔,其左手臂下肚脐附近有一水管粗细的洞,据说曾尝试凿洞放置炸 药,所幸红砂石石质坚硬没能凿开,真是疯狂的年代。
禹王碑为巨大的趸沙石,高5米,长4米,作二层阶梯状,上为明朝嘉靖年间拓刻的禹碑。嘉靖十五年(1534年),郡人张素在长沙岳麓书院发现禹王碑,蝌蚪文字,9行,77字,遂拓下全文,拓片于1536年冬带回安宁,请谪居状元杨慎释文,拓刻于此洛阳山麓。
这块禹碑由于日久风化及后来的人为破坏,已不能辨识字样,不过民国时曾拓过一块碑文放置于安宁温泉摩崖石刻,我在温泉摩崖那篇文里有过介绍。
法华寺所在洛阳山岩石性质属于白垩纪颗粒较细,成分较稳定的砂岩,由于富含氧化铁故呈红色,红砂岩质地较软适合雕刻,加之石性稳定,故不需彩绘泥塑。
法华寺还是安宁市的革命遗址,从上面写载可以看到,1927年法华寺还唱会戏,证明民国时这个寺仍经常举行一些民间活动。
最后看一眼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感觉风景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好。
安澜桥位于安宁同车坝,横跨于鸣矣河上,离石江书院倒也不远。
安澜桥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由安宁一位党姓人士募捐建造。
桥建成后,由于靠近当时的滇西古道,属于交通要冲之地,政府非常重视,当时的云贵总督王继文亲自为该桥起名“安澜”。
如今安澜桥早已改造为水泥路面,车辆行人仍从桥上经过,足可以桥体之牢固。
上看下看一圈,发现路面,桥栏等均已翻修,只有这个兽首仍然残留。
两边杂草丛生,已不能像《安宁文物志》那样拍到安澜桥的全景了。
顺便说一下,法华寺每年12月-6月是封山期,有可能不许进入,不过我看到有工人正在加紧铺设道路,估计等夏天封山期过,直通法华寺的道路就差不多可以修好了。
发贴完毕,谢谢观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QQ带你游云南】系列。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