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七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巷
老北京民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就是胡同,而如今要看胡同的风貌,有一个地方不可错过。那就是东城区的南锣鼓巷。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虽然长不及800米,但却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据说,南锣鼓巷是北京旧城保存最完整、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名宅大院聚集,洪承畴旧居、僧格林沁王府、茅盾故居、齐白石旧居等都散落于此。所以,到南锣鼓巷千万不要只流连于光怪陆离的时尚潮店和撩拨食欲的各式餐馆,一定要去胡同深巷里转一转,好好感受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氛围。 交通: 到达北口:乘107、124、204、635路在宝钞胡同站下,107、124、204路在小经厂站下,或乘地铁6号线或8号线南锣鼓巷站下。 到达南口:乘13、60、118、612、623路在锣鼓巷站下,104、108、113、201、612、758路在北兵马司站下,向西经过东棉花胡同即是。 游览时间建议:1.整体游览时间在2小时左右,如果要游览胡同里的名人故居类的景点,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因为大多数此类景点在下午4点左右关门(停止售票);2.南锣鼓巷与鼓楼、烟袋斜街、什刹海相距不远,可在同一天游览。 好勒,跟我走起—— 地铁8号线的终点(起点)就是南锣鼓巷。坐着现代化的地铁,去胡同巷里访古寻旧,在车里无聊时,想想都有点意思。
从地铁站出来,即到南锣鼓巷的北街口。为了保持景观的一致性与协调感,连地铁站出口的房顶都装饰得与南锣鼓巷的大牌坊相似。只是,络绎不绝的人群让我有点生畏。
据说,有关部门从2016年10月开始,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并暂停接待团队游客的南锣鼓巷进行街道路改造。于是,半年后重新开放的南锣鼓巷,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地面是簇新的,围墙也是嘎嘎新,只有墙上的一幅幅素描绘画,才有助于人们从中找到一点过去老北京的感觉。
街巷里游人如织,每个人都是左顾右盼。虽然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但大家都是来逛老街钻潮店的,热闹甚好,拍照发朋友圈更好。只是对于一贯喜欢觅旧的我来说,有那么一点点不习惯。
毫无置疑的是,年轻男女是观光的主力,也是消费的主力。有这样的一个群体在,老街巷也充满了活力。
南锣鼓巷有改造过程中,有关部门清退了不少低端商业业态。但同时,也特意保留了一些具有文化历史元素的店铺,但在现代商业大潮中,它们永远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如今在南北各地、城市乡村并不鲜见,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几百年来,颇受一代代孩子们的喜爱。
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南锣鼓巷永远热闹非凡。不管是热天还是冬天,去南锣鼓巷可别“哪凉快哪呆着”,而是哪热闹哪亮堂去哪逛逛吧!
“南锣故事”和“中戏餐厅”
南锣鼓巷当然是有故事的老街,但“南锣故事”并不在这家店里,而是在它的门口!
门前围起来的这块“水准点石碑”是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所立,石碑所在位置标注的海拔是49米,为当时北京内城最高点,比故宫东北角高出4米。上面镌刻的“测北京水平”几个繁体楷书字变得模糊不清,不仔细看已经看不出来了。
在南锣鼓巷,还“隐藏”着一家最牛的单位:中央戏剧学院。这家“明星摇篮”几个院区,占据了南锣鼓巷三个胡同的部分区域!
与中戏同处的东棉花胡同里,这家并不起眼的餐厅,其实是明星们从宿舍偷偷出来聚会之地。
据说餐厅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墙上贴着很多名星光临此店的照片,以示其非同一般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有空进去坐坐,说不定会偶遇某位明星或未来的明星,也是有可能的哦!
炒豆胡同:被分割的僧王府
南锣鼓巷街区是北京城内难得的传统胡同街区,其东西两侧各有8条呈“鱼骨状”排列对称的胡同,形似蜈蚣,所以南锣鼓巷街区也叫蜈蚣街。 要找寻南锣鼓巷的故事,还得深入胡同巷子。走进任何一条胡同,等于走进一段历史;随意打开一扇门,也许就打开了一段传奇的故事……
炒豆胡同是南锣鼓巷南头东侧的第一条胡同,清代时属镶黄旗驻地,当年清未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王府几乎占了炒豆胡同一条街,目前公布的73、75、77院仅为其府邸的一小部分。
僧王府“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僧王府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未对外开放。门前的滚墩石,依稀可见当年王权的威风。滚墩石是用作柱子、影壁类设施的基座,一般安在大院的第二道门处,这对滚墩石显然是从别处搬来的。
板厂胡同:朝鲜驻华大使馆与僧王府后院
板厂胡同,长400多米。清朝亦属镶黄旗,乾隆时曾称板肠胡同,宣统时称板厂胡同。
图中左边的红门院是板厂胡同19号,谁会想不到它是当初朝鲜驻华大使馆所在地呢?
当年的外交重地,如今只是寻常百姓之家,过往的历史早已被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所淹没。
30、32和34号是僧王府的一部分,也是其后门所在地,目前也未开放。
雨儿胡同:齐白石故居
雨儿胡同明朝时叫雨笼胡同,清朝才称雨儿胡同。雨儿胡同很短,只有300多米,却有31个院落。1955年春至1956年春,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在雨儿胡同的13号院居住。
13号院原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宅邸的部分建筑,现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每周二至周日开放,门票5元。需要注意的是,下午4点即停止售票。
故居是座完整的单体四合院,院子正中竖立着白石老人的塑像,标志性的长衫美髯,形象栩栩如生。
之前,齐白石长期居住在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对那里已经感情至深。所以,在雨儿胡同的这个院子只住了一年便迁回西城,此地就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即现在的旧居纪念馆。
绕过白石老人塑像,前往在旧居纪念馆。两位妹纸正聚精会神地对着纪念馆拍照,凹出的造型让我控制不住地将她们摄了下来。
跨进大门,正厅里墙上悬挂的是一幅齐白石当年献给毛泽东的《多寿图》,两旁的对联写着 “大福宜富贵,长寿亦无疆”。
屋间内的家具布置,都还原了老人当年的生活状态。
馆内展出的是白石老人的生平事迹及部分画作。参观者不多,除了偶尔发出的拍照声,室内没有一丝动静,人们都沉浸在白石老人的艺术氛围中了。
帽儿胡同:末代皇后婉容故居
帽儿胡同在明朝时候被称为梓潼庙文昌宫,供奉有文昌帝即文曲星。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在文昌宫的旧址上建的是帽儿胡同小学,在这里上学的娃娃们有文曲星罩着,真是好运啊!
但如今人们说起帽儿胡同,已很少提起文昌宫了,但一定会提到35号和37号,因为它们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
婉容在帽儿胡同的宅院中住了整整16年。传闻当年她大婚时,前来看热闹的百姓把附近的路、酒楼都挤满了……如今,这里早已变成寻常人家,无数游人对着不对外开放的旧宅院,徒留好奇而遗憾的目光。
帽儿胡同堪称南锣鼓巷的名人胡同。除婉容之外,这条胡同还住过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6号院是达贝子府,即乾隆女和敬公主后人贝子达赉的故居。如今依旧是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
7—13号院文煜宅是清末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据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为晚清北京私家园林的代表性建筑。这是一处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的大宅第,其中的“可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号院荣府老宅,起初我以为它是清朝军机首辅、大学士荣禄的府第,实际上,这是一家四合院酒店!真正的荣禄府第在不远处的菊儿胡同。
秦老胡同:溥仪妹妹的梦园与“非著名”的绮园
秦老胡同明代时称秦家胡同,清代始称秦老胡同。胡同里四合院保存较为完好,现多为居民住宅。一路穿行走到这里时,天色近晚,与喧闹的南锣鼓巷相距仅百余米之隔的胡同里格外宁静。
朱漆大门、对狮守护的33号“梦园”是溥仪妹妹的老宅。这套建筑面积五百多平米、内含40个小间的院子,前两年曾有人叫价1.5亿,啧啧!
院子照例是不会对外开放的,我只能在门前环视一番并照几张照片。我退到对面的胡同墙边上,想尽量把梦园的院门照得全一些,预计着环卫工很快能走开。此时,左眼余光看到一位拄拐的老妪慢慢走来——好,我就一起等吧,等环卫工离开,等老妪走近。但环卫工毫无离开的意思,反而在凳子上不停地瞅我,看我举起手机试图拍照只不过扭过头去而已。算了,当老区走进取景框内,我立刻摁下了快门。之后每次回看时,竟然感觉很有味道哦!
紧挨着梦园的35号院是“非著名”的绮园。我之所以说它是非著名的,是因为那个被称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著名的绮园在浙江海盐武原镇。秦老胡同这个绮园是清代内务府总管察哈拉氏明善宅府的私家花园。
后圆恩寺胡同:茅盾故居与蒋介石行辕
后圆恩寺胡同因胡同在圆恩寺背后而得名,胡同内7号“恩园”民国时曾是蒋介石的行辕,新成立后曾为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13号院为茅盾故居。
茅盾于1974年12月搬入后圆恩寺胡同13号院,直到1981年辞世。之后这里辟为陈列馆对公众开放,免费参观。茅盾故居下午4点即闭馆,当我来到这里时毫无悬念地吃了个闭门羹!
带着遗憾的心情,我趴着门缝向里望一望,正对大门的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咔嚓一下将它摄入镜头,也算是到此一游吧!
离开茅盾故居,向胡同里面走行二十余米,便是蒋介石行辕所在的7号“恩园”。此院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清代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府。抗战胜利后,成为蒋介石的行辕,直至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南斯拉夫驻华使馆。
1948年9月,为了督战辽沈战役,蒋介石专程来北平行辕,但还是难改大势已去的结局。
夜幕降临,南锣鼓巷被浓重的夜色所笼罩。辉煌的灯火之下,这条七百多年历史的街巷里的多少往事,正在被喧嚣的现代都市氛围所替代,它会一点点地淡去吗?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