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级豪华园林,遭龙卷风袭击美丽依然
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修建的私家花园,广东四大园林之一。也是最为精致的一座,在龙卷风的袭击后经过几番修缮,如今终于又向游人展现了她美丽的一面。
以前在余荫山房的对岸住,到山房这边去玩还能坐渡轮过去,简朴的渡轮让人速度缓慢,在这里看到珠江的另外一种面貌,早晨时分这里还会弥漫着些许雾气,有种隐逸的感觉,让人忘记了这是在广州这样一个大城市里。
今日有幸又来到了余荫山房,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怀念。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离广州约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余荫山房现在开通了地铁,所以来到这里更为方便了,而票价还是这么便宜,要想让你的旅程不是匆匆而过,就应该多看看这样的岭南建筑,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好。
最喜欢山房的假山水,静坐亭中,还能聆听从瀑布流下来的清脆水声,让人心旷神怡。“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
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在不足三亩的地方内又怎能种竹呢?园主人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墙与墙之间,种上翠竹。
一来,既不占用庭园的面积,又能控制它的生长蔓延,并且可以挡住园外的尘土,真是一举三得。过了虹桥,向前走便是“深柳堂”
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更难得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后来园主人看破世情,便告老归田,隐居乡里,兴建了这座园林。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同时期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
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
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
在余荫山房落成后二十年,园主人的侄儿邬中瑜添建了一座“瑜园”,是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的,但传说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新婚前夜居住过,于是也被称为“小姐楼”。
在月朗风清之夜,月影、桥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
把一扇扇窗户打开,看着下面不大的池子,紧贴着墙壁的石桥让眼前的景致活跃了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局促。
对比起苏州园林的秀气,岭南的园林多了一份大气和古朴。一个是秀气的小姑娘,一个是满怀许多心事的大汉。假山上种满了各种植物,你甚至还可以走到怪石嶙峋的山上去,感受身处自然之中的美好。
亭台楼阁、轩榭廊坊、山川水木都藏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中国人海纳百川的精神意蕴也藏在其中所以有人用“缩龙成寸”来形容这个园林每走一步都有一步的惊喜
再次来到美食之乡顺德,但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舌之福,更让我欣喜的是终于领略到了岭南园林的传统之美。如果说清晖园是富庶的商人家庭才能搭建的小天堂,那么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便是了解农村家庭生活的最佳去处。
孙中山故居,感受农家生活的最好去处。
走进故居,首先就能看到雨打芭蕉的满园绿色,宁静而美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栋别致的民居,想必以前翠亨村也是一个富庶之地。地灵人杰的翠亨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小山村,保存了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乡土建筑、乡村建设的历史遗存,堪称岭南传统乡村的缩影。
幼年的孙中山很少穿鞋子,也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年纪稍大一些,便要跟随父亲下田插秧、除草、打禾,还常常到村外的金槟榔山山腰的山水井挑水。农闲时他还跑到隔田乡跟随外祖父杨胜辉出海捕鱼和挖蚝。因家贫买不起耕牛,孙中山每年还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以换得牛主同意用牛帮孙家犁翻那两亩多租佃的田地。
走进故居,最显眼的就是这栋红楼了,和孙中山幼年的家庭相差自然是很大。主楼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设计和主持修建而成的一幢砖木结构三开间两层楼房。与村中其他民居相比,具有中西合璧、坐东朝西、门多窗多回环联通的特色。
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孙中山在这里出生和度过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翠亨村是他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场。
在农耕文化展示区,观众可以认识一百多种作物不同的生长状况和水稻的春耕秋收,可以认识200多件翠亨村水稻种植农具, 如犁、灌溉水车、风柜、石磨等;可以接近多种禽畜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可以了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生态--桑基鱼塘和种桑养蚕的用具。
人们还可以通过观赏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方式和部分现代农业耕具,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作对比,从而认识到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在农耕展示区,观众还可以实地参与和操作各种农具,从而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体验回味无穷的劳动欢乐。
保护乡村历史与自然环境,本馆控制这一块水稻田,并维持原貌仍种植水稻。本地种植双季稻,早稻一般在“清明”期间插秧,到7月“小暑”前后就得以收获。早稻收割完了就要灌溉耙整稻田,立秋前后插晚稻的秧苗,当地农民有句谚语:“春争日夏争时,立秋前后要插田”。到了11月“立冬”,晚稻就开始成熟
在孙中山故居,我们可以看到岭南独有的一种生产方式。“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我爱着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这里有这么多的美丽建筑,希望来广东游玩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